很遗憾 我们不再信任基金


  很遗憾  我们不再信任基金

  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如果我们认定22个月股指上涨500%是合理的,那么10个月股指下跌60%,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合理。

  自去年10月开始,300多天以来狂跌不止的中国股市,让各路神仙的救市声渐渐变得嘶哑。尽管救市之策政出多门,但管理层至今依旧沉默以对。显然,股市20年超过5次暴涨暴跌的“政策市”之痛,已经让我们的政府不敢轻易俯身扮演“救市主”的角色。

  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尽管身负骂名。因为,当年的“政策救市”并未使中国股市的运行背离市场的内在规则,而政府身为监管者,其责任在于信守“三公”原则,维护市场秩序,却不在于保证投资者只赚不赔。

  我们认为,不论这个市场有多少瑕疵,但“动辄救市”才是最大的瑕疵。更何况,很多救市、托市之策,其结果大都事与愿违,比如我们的基金政策。

  在中国股市,培育和发展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一直被管理层视为维护市场稳定(下称维稳)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从2006年开始,中国基金进入了爆发性增长阶段,至今,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共有60家,其旗下管理的基金近500支,净资产3万多亿元。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真的“维稳”了我们这个先天结构性缺陷的股市?让我们以史为鉴。

  2006年6月,沪指缓步2000点以下,为维稳涨势,证监会吹响新基金发行号角,至次年2月,基金资产规模即突破万亿大关,沪指也连克2000点、2500点和3000点整数大关。是时,媒体欢呼:我国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了近4年半的时间;从1000亿到5000亿,又用了近4年的时间;但是,从去年6月底基金资产规模5114亿到如今突破万亿元,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从2007年2月到10月底,维稳涨势的基金政策依旧,基金资产净值超过3.3万亿,而癫狂的沪指也从3000点达到6124的历史高点,基金的财富效应更是取得了惊人的6个月1万亿变3万亿的成就。

  在2007年10月沪指掉头向下之前,中国的基金资产规模已经超过沪深两市A股流通市值的40%,占比不可谓不高,维稳之力不可谓不强,然而,在喜获超额利润回吐落袋行为的驱使之下,3.3万亿基金自此抽身而去,至今,沪指已下跌近4000点,股指已凸显极具诱惑力的投资价值,而“维稳主力们”——基金却头也不回。

  从去年6月至今年8月,沪指中有35个交易日的涨跌幅超过4%。此间,曾经手握3万亿资金并一贯以价值投资著称的庞大基金系——公募基金、券商、QFII和私募基金,在这些交易日中不但未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反而成为股指暴涨暴跌的幕后推手。

  《投资者报》数据部的研究结果显示,南方基金公司和易方达基金公司在上述35个交易日内现身13次,从而位列基金“兴风作浪”龙虎榜榜首,嘉实基金和中邮基金现身11次,博时基金与融通基金现身10次……在60家基金公司中,有49家基金公司现身于龙虎榜中。

  而2008年初至今,暴涨暴跌当日成交额排行榜中居第一位的次数:公募基金席位在机构投资者中稳居榜首,为7次;私募席位上榜的次数也为7次;券商席位出现了5次;QFII席位出现了4次;T字头的险资席位出现了2次。并且,公募基金的总成交金额,远远超过排名其后的机构。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如散户般“追涨杀跌”的公募基金主导了A股市场巨幅涨跌当日的走势。

  显然,在A股上涨5倍下跌60%的过程中,基金并未成为管理层希望的稳定市场的主要力量,反而堕落成股市稳定的破坏者。事实同样证明,当基金“追涨杀跌”的市场行为越来越像散户的时候,其“专家理财”的经营业绩也就和散户“散养”的成绩单相差无几了。

  冷冰冰的是数据,热乎乎的是结论。在不相信基金政策真的能够“维稳”股市的同时,我们又何必期待救市政策的尽快出台呢!

  ***注:此文为20080904时代商报头版评论,此为原文,发表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