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个亿(注意,我随意这么一“粗略”就少了400多个亿!),我们失去了8万同胞宝贵的生命,天啊,真让人真的难以接受。
唐山地震以后,我们才痛定思痛,在同济大学发展了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并且奠定了现在建筑结构框架结构方式的基础。然而,当唐山大地震逐渐过去,我们好像渐渐淡忘了痛苦,逐渐放弃继续努力……
作为近距离的一员,我看到同济大学建筑抗震学者面对其他系科学者丰厚的社会经济回报和大量的科研基金时的无奈和苍茫感;也看到多位这些好学的学者,曾经有数位教授光临我这个毕业生在毕业时的教科书“大甩卖”,还不肯接受我的馈赠,掏钱购买我的旧书,说是想要研究研究工民建以外特殊建筑结构的抗震(我本科毕业转读管理学的研究生,原有课本和学术书籍都拿去出售;而本科时我涉猎较广,看过工民建以外的特殊建筑结构,如铁路桥、隧等)。
如果我们曾经投入损失的1/8用于抗震研究,如果曾经投入1/4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监测预报,如果我们每年花费1/100用于认真执行和检查建筑规范的执行,如果我们持续看我们的邻居日本……也许今天我们不会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