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拥护余秋雨故居成为“文物单位”?
国宝级濒危文物
【博主按语】余秋雨先生家乡要建“余秋雨故居”的事儿又成争论的焦点,成为争论,必然有反对者,有的反对者言语汹汹,很不友好、不平静。据说余先生的经纪人即发言人金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但表示,余秋雨先生对此事现在还不便发表意见。余先生自己的态度其实不难发现,他是认可这件事儿的;余先生对此不便发表言语态度,至少是他认为不是不可以的。本博客昨儿个说:“准备选用一些替余老师欢呼、拥护、辩护的文章,但是,在互联网上搜寻了好半天,竟然没有找到!”没料到当晚就有朋友过来批评纠正我:“怎么没有替余老师欢呼、拥护、辩护的文章?!”立即提供4篇理直气壮热情洋溢的驳文。我不敢怠慢,赶紧转录,以示文明礼貌,勇于纠正错误。正反双方,就平等了。欢迎博友们踊跃参加讨论。
这拥护欢呼一方的4篇文章标题是:
(1)拥护余秋雨故居成为“文物单位”(北京网友
(2)慈溪桥头镇蹲过华东虎(过精明据tian87的博客改写)
(3)干嘛要反对建“余秋雨故居”? (许石林原作)
(4)秋雨故居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转自:裴钰的人文悦读)
转自:雨晴天阔——小民看天下
余秋雨其人近来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据说他将自己老家的宅子买下来,却转手赠送给了当地政府!
当地政府大概是心领神会吧,马上要将此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文物一词,马上到百度上一搜,找到了关于文物的定义: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一看这定义,我有点替余名人哭笑不得了:
他家乡的政府究竟是想拍拍名人的马屁呢,还是想咒他快点死呢?
拥护余秋雨故居成为“文物单位”
北京网友
在老家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一个破败的茅厕还歪歪斜斜的立在哪里。
20年前就听老人讲:此厕有百多年了。爷爷说闹“胡子”时,“座山雕”曾多次进过村子,并经常光顾该厕,据说“座山雕”的“蹲位”还保留着的,可谓历史文物价值极高。
我曾多次向当地的文物部门建议申报为“文物单位”进行保护,请求拨款给予修缮,以供游人参观,更有希望成为当地一品牌旅游景点。可这些官僚部门对我的建议总是不理不问,对此,我很是伤心,这么好的一个“文物单位”要是因为一些部门的不作为而毁掉,那将使更加我痛心,他们将是历史的罪人!
今天看新闻,知道余秋雨曾住过的老宅,当地文化站正争取让它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还要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
看后激动的我连午饭都没有吃下!因余秋雨是名人,老宅就可成为文物单位。但在历史上,“座山雕”也是名人,用过的茅厕为何不能成为“文物单位”?再说了,此茅厕的建筑时间可能要比余秋雨的老宅还要早很多年的。
因此,本人推测,余秋雨的老宅成为文物单位之日,也就是“座山雕”用过的茅厕也成为“文物单位”之时,景点的价值不知要比秋雨同志的老宅强多少倍的。
“文化站找来两张老床,分别作为余秋雨出生的床和余秋雨奶奶的床。又找来一个老式的梳妆柜,来显示余秋雨小时候的家境。当然书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余秋雨小时候据说非常喜欢读书。”文化站长说。
看看!为了申请文物单位还东凑西借道具来充数,那咋就没有余秋雨他爹他娘的床啊?再把他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的床找出来,就更有说服力了。还据说他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难道一个文物单位都是根据这些“硬件”申请来的吗?
而我们的“座山雕”用过的茅厕,那可全是真家伙,没参一丁点大的假。“座山雕”用过的蹲位还是那两块又臭又硬的烂石头,争取让每位游客掏完钱后,都让他们享受一下当年“座山雕”如厕的感觉,保证比看余秋雨的文章要过瘾的千倍万倍,蹲在那里谁也不想站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就要调整成为按时间来收费了。
同样是名人,余秋雨用过的东西可成为文物,那巩俐用过的夜壶、章子怡戴过的乳罩、春春用过的护垫、芙蓉姐姐穿过的花裤、著名摄影家冠希用过的相机等等等等,哪个百年后不是文物?没有历史价值?说不定在拍卖时,起价都会在百万以上的。
坚决拥护赞成余秋雨的老宅成为“文物单位”。
【苏州网友(222.93.*.*) 的鉴定】逻辑性较强的好文!如此推论,我国的文物将会成倍的增加!中国有才的人就是多啊,此人非常有才,鉴定完毕!
慈溪桥头镇蹲过华东虎
(过精明加工改写自tian87的博客,连抄带剽望谅解勿误会)
华南虎是世界濒危动物,已经几十年没有出现过野生的了;大师是中国濒危物种,几十年里连驯养的也没出现过。去年镇坪因为一只纸老虎出名了,今年慈溪可能会因为一个纸“大师”再出名一次。这不是两个县级市单位在斗法,而是一种神经的升华。
陕西省镇坪县农民周正龙,用一张年画伪造出了一组“野生华南虎”的照片,玩弄了我们几个月的时间!而慈溪市桥头镇文化站站长余孟友,连张年画都不舍得用,就连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玩弄到家了。
有“文化”的人和没多少文化的人看来就是不一样。
什么样的人的老宅应该被当作文化“保护”起来?尤其是在老宅的前主人还在世的时候?对余秋雨先生的最伟大最杰出最有才情的拙作《中国戏剧史述》和一股“文化大散文”的龙卷风,早就达到并超过了镇一级文化大师的标准,正在向县市级文化大师挺进。中国现代缺乏大师的说法并不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即使有所分歧,那么显然分歧也不会在余秋雨先生这里——无论如何他就是大师!至少是镇一级、并正在向县市级挺进的文化大师。
镇坪没有华南虎的活体、没有华南虎的尸体、没有华南虎的脚印、没有华南虎的毛发、没有华南虎的粪便,按照国际上的标准,是不能证明存在野生华南虎的,所以是不可能在这样一个地方成立一个华南虎的保护区的。
然而,慈溪桥头镇那栋老房子就有过华东虎大师的活体、迎来过华东虎大师的师体、有过华东虎大师的脚印、有过华东虎大师的毛发、有过华东虎大师的粪便,那么就算是考虑中国国情,也应该把这样的一栋建筑列为是华东虎文化大师保护单位。
如果镇坪要建立一个华南虎的保护区,那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证明镇坪这个地方不止有腊肉,还有华南虎;而如果慈溪要成立一个华东虎文化大师保护单位,那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做了!那栋宅子里面不光住过余秋雨教授,还住过华东虎大师。
干嘛要反对建“余秋雨故居”?
○许石林
余秋雨先生家乡要建余秋雨故居的事儿又成争论的焦点,成为争论,必然有反对者,有的反对者言语汹汹,很不友好、不平静。媒体采访余先生的经纪人即发言人金克林,据说金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但表示,余秋雨先生对此事现在还不便发表意见。
余先生自己的态度其实不难发现,他是认可这件事儿的……
—— 余先生对此不便发表言语态度,至少是他认为不是不可以。
其实,建个余秋雨故居又何妨?什么资格不资格的,谁说了算?至于能不能给生人建故居,那是历史习俗和文化,也是迷信。历史上,某地方要为表彰家乡贤良英杰,修建碑、祠、阁、台乃至牌坊等,虽说有的也要上报朝廷获得认可,但一般来说,都是走形式,地方上觉得对地方上有利,又是淳化一方民风,鼓励上进,又不是闹事儿,反倒是替朝廷牧民,抓意识形态工作,朝廷一般也就准了。立碑纪事,是因为过去信息不灵通,有人路过某地看见名人纪念建筑,也未必知道这儿搞个纪念建筑是表彰和纪念谁的,被表彰和纪念的人到底有什么功德,于是有碑文以概括述之。现代人不适合立碑的原因是,信息传播的便捷迅速,人物早已享有口碑,如果立碑刻石反倒是多余的了。
余秋雨先生老家的人认为余秋雨是老家的骄傲,是可以彪炳后世、激励后来者的。同时满足慕名前来旅游拜访人的好奇心、崇拜心等等,此动机当然好。让一个文化名人增加一个小地方的内涵和份量,这个想法很好!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文化名人,都应该挖掘一下,看能不能凑个文化人和准文化人也行。况且余秋雨先生的确是个文化名人。开车路过秦岭,到了秦巴山区的丹凤县,一个山沟小村路边,赫然树立着巨大的指示牌:“作家贾平凹故里”——可见人都有共同的心理,为当地出了个名人感到骄傲,倚人自重,也是一种荣誉感的需求。你下不下车去瞻仰这个贾平凹故里是你的事儿,正如你不愿意去“余秋雨故居”参观是你的事儿,但你挡不住家乡人的情感和愿望。
被人纪念、被人表彰、被人搞得彪炳千古,当然是好事儿。过去的读书人都差不多有这个追求。这就是追求不朽,是人生的大理想,有所谓文化格式呢——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凡是靠了这个谱儿的,都值得为他立碑建祠修故居纪念旌表,以激励后世,光耀门庭。现代读书人,普遍鸡贼务实,缺少的恰恰是过去读书人那种胸襟宽博、志向远大的理想主义情怀,缺少过去读书人的狷介清高。不但缺少,还嘲笑讥讽踩踏唾弃之,遇之像见病毒一样慌忙躲避,生怕沾上坏了自己碗里的菜。社会树立榜样楷模,也已经远远地弃绝这种人,树立的都是不问来路能抓现成儿、能快速致富发达的成功者。社会风气和世道人心,很容易原谅一个坏人,却很苛求一个好人,给坏人放水,好为自己开一条宽阔的后路。
在这种理想主义远去或塌陷的情形下,余秋雨先生的老家还以这种较为传统的方式“抬举”余先生,在我看来,实在是给余先生上金箍呢!余先生不便发表意见,是否已经看出这个意思来了?
其实建个“故居”也好嘛!把余先生当他的另一位乡贤王阳明先生一样表彰纪念,是家乡人对余先生规划的更加宏伟的人生蓝图,让余先生再刷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拓宽自己的胸襟局量,向着更加辉煌伟大的目标前进,为我们写出更美更好的文章,这不是好事儿吗?干嘛要反对呢?(2008年9月4日)
【鉴定】还是作者许石林先生的水平高,就是高!高就高在他高瞻远瞩,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故居”是永垂不朽的干活,不像“旧居”所暗示嘲讽的破旧不堪的旧时旧式老屋…… “永垂不朽”啊!懂吗?那比千年老龟晚年鳖还了不起的东东哩!国宝级的,懂吗?
纸老虎以及大师童年时代的珍贵遗迹
秋雨故居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8-09-03)
此路虽然不通,但是,我个人以为还是可以将秋雨老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常有以下六个条件:
第一项,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第二项,可以表达人类观念的一个转变。
第三项,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见证。
第四项,是人类历史某个阶段的代表性建筑。
第五项,是人类传统寄居地的杰出范例。
第六项,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某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这个条件很特殊,前五项标准只需满足其中的一项即可,但第六项需要满足前五项中的一项,然后第六项作为一个补充项可以列进去。)
我们注意到第六项中,有“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这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余秋雨先生和“有特殊意义的现行的艺术有直接关系”,比如,CCTV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数年来担当文化评委,苏格拉底式的作派,错误百出的点评,民众从他的“口误”中获得启发,他利用自己的错误、冒失、狂妄和歇斯底里的骄傲去普及中华文化,而人们则逆向思维,反秋雨之道以求真理,所以说余秋雨是有“特殊”意义的。秋雨先生还满足第二项,玛丽莲·梦露想用自己的大腿去拯救男人,秋雨也想用自己的泪水来挽救苦难,他离现代人文科学很远,离义和团式的文化价值观很近。
如果有文化奥林匹克的话,真应该请秋雨先生当火炬手,像李宁一样,他会吊着钢丝绕场狂奔,乌黑锃亮的偏分头,闪闪的泪花,闪耀着苏格拉底一样的眼神……在秋雨狂奔的时代,人们感到“文化窒息”的是,自己选择的自由多了,视野的范围大了,教育的积累深了,可自己的内心却越来越抑郁,情感越来越孤独,归属感丢了,信仰的根柢塌了,人们离秋雨越近,就离人文越远,因为,他用虚假、做作和荒谬,污染了我们文化的人文血脉,文化的血“脏”了,个体的头就会晕菜,这就是涂尔干所说的“文化休克”,于是,人们的观念就会转变,所以,秋雨符合申遗的第二项。
在当今的文化形态里,几十年来,“秋雨”是中国文化转型中一个经典的“文化休克”的案例,是喜剧与悲剧、正剧与滑稽剧,是大师与演员、学者与芭比娃娃……无论是什么,让我们把“秋雨”交给历史,作为历史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永恒的文化烙印,痒也好、痛也好、荣耀也好、寒碜也罢,我以为秋雨旧居应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摘引评论】
(1)纵容骗子和喜欢人们被骗同出一理,即用虚假的东西来捞取利益;
(2)余的矫情、虚饰、夸张、空洞,符合某种所谓官方意识和奸商暴利;
(3)因虚假,他很受欢迎,也有一批暗中支持者,但却不一定是真正喜欢者,看没看过他的东西都不一定,如书商,特别是擅长推销伪劣产品的奸商;又如旅游商,特别是善于挖掘文化宝库及文化活宝的旅游商;
(4)电视台负责人,只是借炒作包装来吸引眼球,因此看上余的花里胡哨巧言令色,不一定认真审查过余秋雨真货色(真正的学术水平)几斤几两;如今文化遗产景点的负责人也起而效之了;
(5)对余的揭露批判,不仅仅是对这一个人,他不过是一种现象中的典型、样本。污染社会文化和青少年心理。
(6)为了对中华文明负责,为了对广大公众负责,为了对历史负责,必须义不容辞地揭露批判以余秋雨为代表的虚伪、狂妄、嚣张、浮躁……,必须树立正气、压倒余的歪风邪气。这才是大功大德!
接下来请继续点击欣赏——
(余秋雨读书的地方是蒋介石的藏书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