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评判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标准从来都是“土地储备”,“土地储备”意味着一个房地产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是可以预见的,是开发企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如果一个房企的“土地储备”不足,几乎上市无望,因为该企业后续持续盈利能力在资本市场看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外资疯狂鼓励下,从2005年开始,也就是土地公开“招牌挂”的“831”后,国内的圈地运动拉开大幕,首先是已经在港股或A股市场上已经上市的开发企业的全国化拿地、扩张,其次在外国资本的推动下,很多急于“一夜成名”的开发企业都纷纷疯狂拿地,做好自己的“土地储备”,为IPO公开上市做好沉淀,在这个过程中,外资绝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大把的钱,鼓励一些“成长中”的开发企业拿地,上市IPO,“借鸡生蛋”,然后再拿地,这也迎合了国内企业继续现金扩张的现实。
当然在一个房价节节攀升的房地产市场这个规则当然适用,不过从去年的宏观调控的持续,让外界出乎意料的持续的时间长,眼下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房价下跌,而是成交量下跌。
成交量的快速、持续低迷,导致从销售回款的难度大大增加。一方面销售回款远远低于预期,另一方面银行紧缩不能取得贷款,“限外令”又让外资无法进入,导致房企普遍的流动性不足,资金短缺。但是“土地储备”的现实确需要面对到期应付土地款政府不会延期,甚至产生高额滞纳金,所以,当前成交量的持续低迷,导致“土地储备”多的开发企业必须加大销售回款力度,从市场层面来看,几乎不断加大促销、降价力度的开发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土地储备”庞大的企业。不过当前土地储备要是“便宜”的房企依旧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为价格导向可以帮助他们快速销售。
面对未来的成交持续低迷,这些企业真是“企业快速扩张越大越危险,土地储备越多越紧张”。
换个角度,当前土地价格下降,或许还是“土地储备”的好时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