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中,我觉得有十个问题需要思考,虽然我自己并不能够给出相应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出售?是创业者的价值取向和心态发生变化还是遇到了什么其它因素?是汇源自身遭遇了什么样的困难、瓶颈和压力还是可口可乐抛出的橄榄枝更具诱惑力?是创业者的主动选择还是其它力量作用下的无奈结局?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卖给可口可乐?如果要卖的话除了可口可乐有没有其它合适的买家?有没有合适的中资企业愿意以合理的价格购买汇源?有没有不卖给可口可乐而由中国企业接盘或合作的可能?
第三个问题,收购价格是否合理?可口可乐收获的绝不仅仅汇源的有形资产,甚至也绝不仅仅是汇源的有形资产加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至少还有市场进入、消灭对手、领先优势、时间成本等多个方面的“战略收益”。汇源从自身资产角度出发,可能会对收购价格感到满意,可口可乐从“资产价值+战略收益”角度出发,同样也会认为这个价钱花得值。然而这个价格究竟合不合理?
第四个问题,资本力量作用几何?达能等外来资本力量在其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声音,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回头来看,汇源当年引入达能等外来资本力量的利弊得失如何分析?
第五个问题,可口可乐有多少诚意把汇源品牌做下去?纵观民族品牌被收购后的命运,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可口可乐坚持汇源品牌的表态和决心?从长期而不是短期来看,可口可乐为什么要坚持汇源品牌,有着什么样的诚意和可能将汇源品牌做成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的副品牌?
第六个问题,如果收购成功汇源未来前景如何?汇源过去和目前的成功中有多少民族情感的因素?产品没有情感但品牌是有情感的,市场没有国别但消费者是有国别的,企业没有民族但企业家是有民族的,离开了朱新礼的汇源、离开了中国人的汇源还是原来的那个汇源吗,还能演绎原来的那种成功吗?
第七个问题,可口可乐的如意算盘能实现吗?从单纯的商业角度考量,可口可乐可能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时机,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对象,采取了一种正确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然而如果仅仅只从商业角度考虑,那么可口可乐可能就是站在了一个错误的逻辑和立场上。逻辑前提错误的话前面的“正确”还能谈得到吗?可口可乐凭什么去实现自己的如意算盘?
第八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个人猜度,如果不是资本力量的强势与坚持,朱总可能不会选择全身而退的道路和方式。其实无论从汇源还是可口可乐的利益出发,战略共赢、价值分享应当是双方寻求共识的理念基础。相较目前的全资收购和全身而退,寻求将汇源的中国市场和经营优势同可口可乐的全球品牌与资本优势嫁接的共赢模式是否更好,有无可能?有没有可能出现一家双方共同拥有股权的世界级企业,有没有可能打造一个流淌着双方血液的全球品牌?
第九个问题,民族品牌出路何在?棒杀捧杀二者居一,民族品牌或者被跨国巨头在竞争中绞杀,或者最终被外来资本收购雪藏,这样的景象、这样的事例近年来屡屡上演且愈演愈烈。中国企业很大的一个困境和危局在于必须艰难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公平的商业规则、不均衡的力量对比、不成熟的政经环境,保护民族品牌口号好喊实力难为,许多时候不是不为实是不能,我们该如何破局?破局又岂非企业一己之力所可为?
第十个问题,政府、社会、民众如何理性对待日益增多的外资并购?一方面要融入全球经济舞台和遵循共有商业规则,一方面如何有效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保护民族品牌?一方面要时刻警惕跨国资本的“不正当意图”,一方面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化的排外思潮?关门不是办法,但开门时时事事面临着“度”的探索和把握,怎么开?开到什么程度?何时开大点何时开小点?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出售?是创业者的价值取向和心态发生变化还是遇到了什么其它因素?是汇源自身遭遇了什么样的困难、瓶颈和压力还是可口可乐抛出的橄榄枝更具诱惑力?是创业者的主动选择还是其它力量作用下的无奈结局?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卖给可口可乐?如果要卖的话除了可口可乐有没有其它合适的买家?有没有合适的中资企业愿意以合理的价格购买汇源?有没有不卖给可口可乐而由中国企业接盘或合作的可能?
第三个问题,收购价格是否合理?可口可乐收获的绝不仅仅汇源的有形资产,甚至也绝不仅仅是汇源的有形资产加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至少还有市场进入、消灭对手、领先优势、时间成本等多个方面的“战略收益”。汇源从自身资产角度出发,可能会对收购价格感到满意,可口可乐从“资产价值+战略收益”角度出发,同样也会认为这个价钱花得值。然而这个价格究竟合不合理?
第四个问题,资本力量作用几何?达能等外来资本力量在其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声音,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回头来看,汇源当年引入达能等外来资本力量的利弊得失如何分析?
第五个问题,可口可乐有多少诚意把汇源品牌做下去?纵观民族品牌被收购后的命运,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可口可乐坚持汇源品牌的表态和决心?从长期而不是短期来看,可口可乐为什么要坚持汇源品牌,有着什么样的诚意和可能将汇源品牌做成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的副品牌?
第六个问题,如果收购成功汇源未来前景如何?汇源过去和目前的成功中有多少民族情感的因素?产品没有情感但品牌是有情感的,市场没有国别但消费者是有国别的,企业没有民族但企业家是有民族的,离开了朱新礼的汇源、离开了中国人的汇源还是原来的那个汇源吗,还能演绎原来的那种成功吗?
第七个问题,可口可乐的如意算盘能实现吗?从单纯的商业角度考量,可口可乐可能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时机,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对象,采取了一种正确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然而如果仅仅只从商业角度考虑,那么可口可乐可能就是站在了一个错误的逻辑和立场上。逻辑前提错误的话前面的“正确”还能谈得到吗?可口可乐凭什么去实现自己的如意算盘?
第八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个人猜度,如果不是资本力量的强势与坚持,朱总可能不会选择全身而退的道路和方式。其实无论从汇源还是可口可乐的利益出发,战略共赢、价值分享应当是双方寻求共识的理念基础。相较目前的全资收购和全身而退,寻求将汇源的中国市场和经营优势同可口可乐的全球品牌与资本优势嫁接的共赢模式是否更好,有无可能?有没有可能出现一家双方共同拥有股权的世界级企业,有没有可能打造一个流淌着双方血液的全球品牌?
第九个问题,民族品牌出路何在?棒杀捧杀二者居一,民族品牌或者被跨国巨头在竞争中绞杀,或者最终被外来资本收购雪藏,这样的景象、这样的事例近年来屡屡上演且愈演愈烈。中国企业很大的一个困境和危局在于必须艰难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公平的商业规则、不均衡的力量对比、不成熟的政经环境,保护民族品牌口号好喊实力难为,许多时候不是不为实是不能,我们该如何破局?破局又岂非企业一己之力所可为?
第十个问题,政府、社会、民众如何理性对待日益增多的外资并购?一方面要融入全球经济舞台和遵循共有商业规则,一方面如何有效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保护民族品牌?一方面要时刻警惕跨国资本的“不正当意图”,一方面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化的排外思潮?关门不是办法,但开门时时事事面临着“度”的探索和把握,怎么开?开到什么程度?何时开大点何时开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