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授争着竞聘处长呢?
(汝为按)教师节前夕,读了 毛建国先生的文章《“40位教授争一个处长”的价值拷问》,感到震惊。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教授不安心当,却去干那个整天忙忙乎乎的处长呢?我百思不解。后来,又读了王石川的文章《一个官场潜规则的绝佳标本》,又感到震惊。但是,我们了解到当处长无限的好处。原来,其中有如此之奥妙,而我们这些书呆子却茫然无知。现将两篇文章照录如下,供博友对读,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0位教授争一个处长”的价值拷问》
作者:毛建国
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纪显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怪现象,认为学问做得好就一定要当官,不当官人家就认为你有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谭泽中举例说明,“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40个教授来争!”(9月6日《新快报》)
40个教授为何争一个处长?这或许能证明当前学问与官位的倒挂。
时至今日,社会对学者已经给予一定承认,学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然而,他们今天享受、拥有的一切,与他们的学问还没有完全成比例。尤其与官员相比,无论在社会地位、财富地位,或者是社会认可、物质认可上,他们都居于下风。这种严重的倒挂,正是导致“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原因所在。
这边教授争处长,那边处长争教授。且不说高校内的校长、处长大多有着显赫的学术职称,就说目前的地方官员,掏出名片,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的名头也不绝于眼。这厢,搞学问者,辛辛苦苦坐了多年冷板凳,才拥有了教授头衔。甚至更多的人坐了几十年冷板凳,因名额有限,也只能望“教授”兴叹。那里,成天灯红酒绿的官员,却拥有了高级职称。这同样是一种倒挂,这种倒挂的背后,是权力在起作用,而学术应有的公正、独立只能退而后居。
只有把“教授争处长”与“处长争教授”综合起来看,才能看到当前学术领域存在的问题。正如广东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郭俊所说,这是“一个价值单一化问题”。
如何打破“价值单一化’?一方面,有效解决学术与官位严重倒挂的现象,让从事学术者也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能获得必要的名利。换言之,让官位没有吸引力,最起码与学问相比没有吸引力,教授们不必去争处长。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学术受官位控制的现象,让学术的归学术,官位的归官位,也就是说,让处长们争不到教授。
在多元化社会里,应有多元价值来衡量每一个人。倘能如此,也就不会出现“40位教授争一个处长”的怪相了。
(来源:《广州日报》2008-9-7;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同日发布)
《一个官场潜规则的绝佳标本》
王石川
许道明是合肥市前市委副书记,正厅级;江黎是合肥市商务局局长,正县级。他们是安徽有史以来第一对“厅+处”同堂受审的贪官夫妻。为了说明“无法说明来源 ”的巨额家庭财产,他们都表示“我们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大曝起官场潜规则。
在法庭陈述中还有一个让人错愕的细节是,当江黎大曝种种灰色收入时,审判长及时喝止,为何不让江黎畅所欲言?审判长忌惮什么?
许道明和江黎暴露的潜规则主要内容如下:1.不算购物卡之类,光是计划生育奖励,每年有三四千元;2.外贸每年给我们领导几千元;3.郊区区委办、市委 办公室不在工资表上,可发不可讲的,每年少说也有几千元;4.分管的劳动、人事、经贸、教育、广播、电视、经贸、开发区等很多部门,逢年过节几乎每个部门 都能给千儿八百的;5.很多委、局都有自己的宾馆、招待所,里面挣的钱给大家发福利;6.单位内部的“创收奖”,以工会、机关党支部名义发的钱;7.参加妇女的活动,发的钱是非常高的;8.参加的业务活动多的是,都是发钱发补助……
乖乖!这隐性收入、灰色收入真是名目繁多!感谢许道明夫妇,正是两人的“自我解剖”,才让像笔者这样的体制外人,明白了一些官员的收入渠道原来如此丰富,简直眼界大开,“叹为观止”。
尤其值得咀嚼的是,许氏夫妇一再地强调:“很多单位都这样”,“给大家发福利,都是不会说的,账上也查不到”,“工资条上也不显示”,“个别直接交给单位正职,不让别人知道”……实在令人惊诧!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则关于公务员工资改革的消息,消息称,根据国际一般情况,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一般占总薪酬收入的70%~80%,津贴约占 20%~30%,但在我国有的地区和单位,地方和单位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超过基本工资。如今看来,津贴补贴超过基本工资绝非虚言,岂止超过,有些人甚至是数倍、数十倍于工资!
细览许氏夫妇的灰色收入,看起来的确名正言顺,既不是权力求租,也不是收受贿赂,完全就是部门福利,是潜规则。窥一斑而见全豹,有多少公务员像许氏夫妇一样旱涝保收呢?近些年,公务员的收入一直很神秘,有些公务员很委屈,不时埋怨工资低,应该说,一般一线公务员的确难有如此优渥的灰色收入,但毋庸讳言的是,在不少地方,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之繁多、之混乱,让人眼花缭乱。专门研究过中国公务员薪酬问题的复旦大学博士孙琳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擅自发放的名目达到300多项。
据学者李成言研究,中国预算外资金与国家预算收入,多年来一直保 持“并驾齐驱”的态势,2006年全国预算外收入总量与3.9万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不相上下。预算外收入跑到哪里去了?成了部门的“小金库”,成了公务员利益均沾的来源,也即是像许氏之流获取大量灰色收入的主要渠道。
官员们的这些隐秘性收入难道非要靠法院审案时才能意外曝光吗?除了曝 光的,究竟还有多少潜规则,多少名目繁多的工资外收入有待发现?无论如何,许氏的自我揭曝都是一次难得的标本,相关职能部门别轻易放过这一标本,而应该以此为线索,掀起一场真正的公务员薪酬改革,降低民怨。
(来源:凯迪网络2008-9-7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同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