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后的政绩”考核评价干部有深意


    扶持农民种一棵核桃树,5到10年后才会挂果、见效益。有多少干部愿意干这样的“傻”事?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6日在调研山区核桃产业发展时说:“云南省委就是要用‘十年后的政绩’来考核评价干部!”(2008年9月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新华网)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讲的是植树、育人是一个系统过程、长期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要有一种长远眼光、长期规划。用“十年后的政绩”来考核评价干部,突出的是科学发展观,注重的是历史评价。 

    一名领导干部,做了一些眼前的轰轰烈烈的“大事”、“要事”,也许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是能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考验,却是个未知数。无论是谁,为官一任,总要为自己创造业绩、制造政绩,但是并不是每位官员都愿意干不能立竿见影出政绩的事情,相比较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官员“求政绩心切,一说修路、架桥、搞高楼都很热心,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摆在面子上的政绩;而一提兴办教育、培育产业、助农增收就打不起精神,因为这些事情不容易在任内见到成绩。这样的政绩观要不得!” 

    “坚持科学发展观,看待一个干部就应该既看他当前的‘显绩’,更要看他长远的‘潜绩’。要用‘十年后的政绩’来考核评价干部。” 白恩培强调,“考察一个干部,不仅要看他现在做了些什么,还要看他为十年、二十年以后做了些什么。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当前能够看见的政绩和将来才能看得见的‘预期政绩’,都要分别占有相当的比重。”只有考核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合理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党员干部多着眼于长远,少干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形象工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为官一方,真正的成就感不是在任期间威风八面、前呼后拥,而是今天在这里‘栽树’,将来能够看到后人在树下‘乘凉’。” 

    中央决定,从9月份开始,将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党员干部抓发展、抓科学发展的能力,使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只有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主动、自觉地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对待事业、善待群众,便会戒除掉求功心切、求政绩心切的“不健康”、“不科学”思想,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争不抢,用最大的热情做有利于最长远的事情。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然而,反观时下,一些领导同志不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往往是造成拨苗助长、盲目地依靠外生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内生性、积累性、长期性;一些同志对经济工作只是一知半解,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数据的增长,不懂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弹钢琴,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一些同志心是热的,但热情有余理性不足,看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考虑再三还是收了下来,却希望先发展后治理,等等。这些违反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和做法,不但容易使党员干部产生畸形的“政绩观”,更严重地还会给一个地方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和损害,而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碧水蓝天没了,清新自然少了。 

    用“十年后的政绩”来考核评价干部,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的。坚持这一标准,可以让干部形成全局观念、群众观念、历史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从而把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看得淡些,把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看得更重些,真正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新闻链接: 

    白恩培:用“十年后的政绩”考核评价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