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垄断福利与分配不公


垄断、垄断福利与分配不公

 

内容摘要:有关垄断所带来的危害在我国已经严重地突现出来,尤其是行政性、资源性垄断导致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造成社会不平等和人们的不满情绪。本文从由垄断产生的垄断福利问题入手,提出本应该由全体公民共享的社会福利资源被垄断行业侵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提出不仅要在立法方面禁止垄断;而且要从财务方面加强监督;最关键的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有着密切关系,而垄断福利对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垄断  垄断行业  垄断福利

   

    据调查,某市电力集团公司一名普通职工的月工资不到6000元,但是加上奖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种补贴后,其年薪可达到15万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年均工资的10[1]毕竟,尽管分工不同,大家都在为社会做贡献,而彼此的收入差距却如此之大,必然会在社会中产生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和不满情绪。垄断企业收益大都不错,但是这些效益却不是靠经营者的管理,也不是靠智力,而是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经营国有资源的权力,无偿占有国家资源,并把因此获得的利润装进自己腰包。垄断行业借助垄断地位,享有不应该拥有的福利,就是垄断福利。它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破坏了社会整体公平。

一、垄断及垄断福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垄断是一种与完全竞争相对应的市场状态,如汽车行业和连锁店,如耐克、李宁、阿迪达斯。他们共同点即都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制定者[2]。垄断厂商会从消费者那里摄取超额垄断利润。但是消费者减少的效用并没有全部转让给厂商,而是有一部分漏掉了,而且垄断厂商自己也漏掉一部分利润,二者共同漏掉的利益对于社会福利总量来说是一种净损失,即垄断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从理论上讲垄断会造成福利三角形的损失。同时,垄断条件下的产品总量低于充分竞争条件下的产品总量,没有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的状态,可谓资源配置失效,既损害社会福利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又使垄断产量低于社会最佳产量。这可以理解为垄断厂商为了维持其高垄断价格而采取限制产量的做法。必然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求,需求不被满足必然影响效用,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3]

    另外,从垄断形成原因上来看,市场垄断和自然垄断是自由竞争形成,受市场竞争过程约束,所以不管它给职工的福利多高,都不会侵害到社会福利。但是靠政府力量靠权威获得的垄断地位很少或不受市场规律约束。若无偿占有公共资源,把高额垄断利润转为工资和福利则是一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被称为福利腐败问题。垄断行业利用自身经营管理公共资源的特权之便,把本应花钱购买的公共资源免费或低价提供给本行业职工支配。这种福利表面看来是企业赏赐给职工的,与外人无关,其实不然。因为福利成本最终会被垄断企业计算到生产成本中去,继而转嫁到公众头上,由公众来承担。易中天教授将其定义为非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认为是腐败的腐败[4]

  二、垄断福利问题存在的危害性

    垄断福利的蔓延和扩散,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严重地破坏了社会公平,损害了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用,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一些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这种现象任其发展,必然伤及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加大了行业运行成本,影响行业竞争力

    许多垄断行业垄断福利的数额惊人,据《东南快报》的消息称,厦门市公交总公司停用家属卡、职工卡等3类公交优惠卡后,每年至少可为公司挽回高达700多万元的经营性损失。垄断福利数额庞大,必然加大企业运行成本,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额就会减少,行业的竞争力也将受到严重削弱[5]

   (二)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福利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垄断企业的高福利,把较高的生产成本转嫁给了社会,是对社会其他人群福利的掠夺。增加了群众的负担,损害群众利益,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福利。垄断企业无偿地任意使用公共资源,不可能为公众提供更合理、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必然严重影响垄断行业的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另外,垄断性企业是代表公众管理、运作国有资产的。如果享有了不应该的福利,就是私占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

    垄断行业借助垄断地位,享有不应该拥有的福利,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破坏了社会整体公平。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应是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应有的含义。垄断行业的技术含量、复杂程度、劳动强度并不比其他行业高,但却享有更多福利。其收入水平与其贡献和价值严重背离。更何况这些福利并不是行业有竞争力得来的,而是靠国家政策性保护照成垄断产生的,最终吃亏的是普通市民、农民等弱势群体。不但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下和谐的劳动关系,而且侵害了公民平等享受公共物品的权利,是对社会公平的践踏。

   (四)导致腐败,妨碍社会进步

全国政协委员温克刚指出,垄断福利也是一种腐败。垄断福利会将垄断企业与社会大众割裂开来,使垄断企业不能切身体会普通大众对垄断产品价格的感受,例如,电力企业员工享受免费的电力供应,他们就不会关心电力价格应当多少合适,不会关心普通大众能否承受电力价格。一旦取消垄断福利,他们也同样要从工资收入中支付电费,在确定电力价格时,就一定会考虑普通大众的感受了。

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就能获得垄断福利,其进步的动因也就消失了。同时由于诱人的高收入,大量的人才不顾自身的优势都挤进垄断行业,这一方面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全社会的行业歧视,使原本相对落后的农林牧渔业更加丧失人力资本[6]。掌权者也会将自己的关系户安插入垄断行业,使垄断行业人员的素质下降。另外,为了维护垄断地位,一些垄断行业的领导也会利用垄断利润与政府部门拉关系,以保持其垄断地位。所以,垄断必然产生腐败,妨碍社会进步。

三、福利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福利已经扭曲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找到福利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福利腐败滋生的土壤就是其行业的垄断性。正如温克刚委员所言,假如企业确实困难,他们完全可以先削减人力成本、降低福利水平。有些行业却不这么做,他们依靠政府力量形成垄断,而不受市场运行规律的约束。硬性地占据公共资源,将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化为私有,占有不合理的工资福利收入,而把高昂的垄断价格转嫁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的福利就会减少,而垄断行业和职工的福利有所上升。

    其次,产权不清晰,分配制度混乱。中国的这些垄断行业现阶段实行的是人民委托政府、政府委托企业管理者的双重委托代理体制。政府的任务是宏观调控,不可能对企业进行微观管理。这种情况下人民、政府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名、权、利主体间关系模糊。人民权利作用微弱,而企业管理者便可以贿赂政府肆意提高工资福利。另外,国家对社会财富的积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国有垄断企业的利润本来应当属于全民或政府的投资收益。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垄断企业就不再向政府上缴利润,这些本应归中央或地方政府所得的收益基本留在企业内而成为其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以石油行业为例,我国的石油公司无偿获得了石油的开采权,使本来应当属于全民的资源收益变成了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在样,国有垄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给员工发放各种各样的补助、奖金,从而照成国有垄断企业员工收入过高的现象[7]

    最后,垄断企业随意定价与政府监管乏力。长期以来,垄断行业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制约,在成本核算方面多由企业自己说的算,再加上自律性不强,他们摊高成本核算,借垄断地位制定很高的垄断价格。由于缺乏竞争,消费者只能接受。垄断行业借助垄断地位维持高福利,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四、消除垄断行业垄断福利的政策建议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所有制形式,对于公有生产资料,全体人民都拥有所有权,垄断行业的经营者不能因其垄断地位而多获利益。消除福利腐败,是建立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像反对贪污受贿那样,消除这种垄断行业的集体性垄断福利。然而垄断福利在现在的状况下竟然都是合法的。因为无论是公交,还是电信,这种白吃白拿白占的福利政策在他们的内部文件上都有明文规定[8],所以要铲除垄断福利,首当其中就是要进行立法禁止垄断福利,依法清理各个垄断行业的内部规定,使垄断福利彻底失去存在土壤。 

但是,要想根治垄断福利,仅用立法予以禁止并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对垄断性行业财政支出的监督与审计。首先,让垄断行业的经营成本公开透明,那么垄断行业就无法把腐败的成本转嫁到正常的经营成本中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次,在垄断行业产品定价方面要根据社会平均利润率、社会平均盈利水平指导定价。增强成本透明度,让消费者明白、放心其价格。第三,加强产权约束机制。建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将垄断收益的大部分收归国家财政,对留给企业的垄断收益的使用严格监督管理。第四,规范收入分配机制。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公平与否关键看投入回报是否相符。目前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是建立在非竞争基础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收入就是一种社会不公平。所以必须对垄断行业工资福利严格管理。通过控制垄断行业的收入,促进社会形成“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新收入分配格局,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9]

    最后,要消除垄断福利,必须消除产生垄断的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必须通过市场的力量来瓦解产生垄断的机制让成本过高的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威胁,只有面临激烈的竞争,那些垄断性行业才会自觉减少和放弃垄断福利,垄断福利才有消除的可能。因此,要努力降低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竞争。

 

  

参考文献:

[1] [5]王苗苗.垄断行业的垄断福利 谁给的权力.人民网 2006.07.20.

[2]孙月平、刘俊、谭军.应用福利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8]吴应海.福利腐败怎么打.东方网2006.3.5.

[6] [7]文跃然.垄断行业高薪的合理与不合理[J].人民论坛.2007.6.

[9]田东山.垄断行业“福利腐败”现象透析[J]. 党政干部理论.2007.2.

 

发表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