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一次参加Bianews的网编训练营,主讲是计世网的总经理欧阳斌先生,他跟我们分享了三方面的失败,分别是在平面媒体的痛苦、网络媒体的挣扎、新媒体的头晕。就我们看来,其实谈不上失败,只是一些困惑而已,让他痛苦、挣扎、头晕的一些困惑。其实放在任何一家媒体,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平媒,或者更确切地说内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都有着这样的内容选择困境,总结了一下,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暂且不谈文章质量、写作者名气的因素):
1. 短 OR 长(少 OR 多)
网络媒体的内容真的就是“快速消费品”吗?相比报纸、杂质而言,在网络上看新闻报道,稍微长些的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但一些简短的人们看上去又觉得意犹未尽,觉得没写出什么?这时候,网络新闻也好,BLOG或者论坛帖子也好,究竟是长还是短呢?
2.博广 OR 精专
海量信息、爆炸信息一向是网络媒体的特征。无论是垂直行业媒体也好,还是综合性门户的单独频道,在新闻方面是博广、还是精专呢?正是这方面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会展现网络媒体的价值,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也让没充足时间看新闻的人们觉得网络媒体没有价值,还需要自己再筛选。
3.描述 OR 研究
事件也好,人物也罢,在写作的时候,是描述、娓娓道来、让用户自己判断呢?还是分析、研究、写出个性化观点呢?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媒体在造就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意见领袖”越来越多,争议和对骂也增多,就在于客观描述或者主观断定。
4.面对网民用户 OR 行业人士
不得不说,大众的网民用户和行业内人士对于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关注角度有很大的不同,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最近的3G发牌照。我想对于什么标准啊普通的网民是没兴趣知道的,而业内的人士才知道三个标准、自主标准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如果说网民用户是受众、带来流量的话,那么行业或者产业内人士则很大程度上是买单者,这个时候,网媒的内容如何取舍呢?
刚看到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发布的2009预测:更多的报纸将消亡、用户制作内容聚合服务将出现、预计今年将出现人工与系统整合提供的实时内容聚合工具,都是关乎媒体内容所做的预测。纸媒代表的媒体或许在美国会出现坎坷,但在目前中国而言还是不会那么惨淡的,至少二三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对于纸媒代表的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需求。其次两方面很可能出现,毕竟用户参与是Web2.0或者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关键词,他们越多参与内容提供、消费、阅读,也自然会带来新网络工具的流行,至于BLOG、SNS这些调动用户创造内容的平台在今后如何实现成功的商业化,估计还是非常有挑战的。
最后一点:我已经很严重感觉到网络媒体信息的大爆炸,从以前的看比较多的网站,到现在只关注部分网站,哪怕会漏掉一些消息,我也不愿意面对爆炸似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整合碎片化的内容、正确的为用户提供相对精准的信息,会非常重要。搜索引擎目前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重复性的太多、还需要深入的匹配,提高精准度,再次觉得个性化的定制信息、面对特定受众的人工信息筛选服务还是有潜在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再次回到这个早就有的思路上继续思考和探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