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全面开花;2008年底,外资股东开始抛售中资行股票。
战略投资者进退之行业
核心提示
2008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转折点。当日,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中国银行的股份解禁,瑞银集团(UBS)悉数抛出其持有的34亿股中行H股,双方三年的合作就此结束。这拉开了外资股东减持中资银行的序幕。
从2005年到2008年三年时间内,外资股东介入中资银行的态度为何前后迥异?本文试图从回顾中厘清外资行与中资行之间的恩怨纠葛。
恋爱 摸着石头过河
2004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引资首战告捷。摸着石头过河的金融业改革终于找到了方法。
1999年9月9日,中国银行业首次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这一天,国际金融公司(IFC)与上海银行签署了股权认购协议,IFC持股5%。此后西安商业银行、济南商业银行等城商行也尝试引入洋股东。
不过,这仅仅是打开了一条门缝,门里门外的人都还在观望和试探,也并没有引起外界过多的关注。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让这场引资运动迫在眉睫。根据我国加入WTO时做出的承诺,中国金融业在2006年底将全面对外资开放,这意味着这扇门必须完全敞开,带有官方色彩的银行业必须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对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给出三个理由:一是国有银行改革应从根本上改变产权结构单一性,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这样国家财政才能不再为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买单,从体制上消除道德风险。二是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不仅能够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增强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能提升国内银行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有利于国内银行海外市场的发展与融资。而这些都最终为中资银行的成功上市铺垫了基础。
2001年7月,最大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吸引外资参股的计划获有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引资,但是谈判过程异常艰辛,直到2004年8月才最终敲定,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引资首战告捷。
在交行的谈判之后,政府开始主导国有银行财务重组,通过注资改善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加与境外投资者的谈判筹码。2005年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全面开花,外资入股中资银行进入高潮:6月17日,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的出价购入建行9%的股权;8月30日,工行和由高盛、安联、运通三家境外金融机构组成的财团签署了备忘录;9月27日,苏格兰银行、瑞银集团、淡马锡入股中行。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12月底,已有29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1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190亿美元。
插曲 引资遭贱卖质疑
随着外资行入股中资行运动全面开花,银行贱卖论”、“外资投资者威胁论”等各种质疑之声充斥业界。
建行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约40亿美元,中国银行10%的股权换来约30亿美元,工行10%左右的股权换来约30亿美元。部分专家学者指出,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几十亿美元的价格太便宜了。
对于这种说法,经济学家吴敬琏驳斥道:“之前国有银行,我们搞了许多年,资本金变成了零,甚至负数,这样一个银行让投资者怎么信赖呢?第一个进来的人需要承担风险,后来的投资者才会随后进入,价格才会越来越高。第一个投资者如果不进来,后面上市的价格是上不去的。”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底发布会上特别做出澄清:“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价位都高于银行的账面净值,并不存在着贱卖的情况。”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刚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资本追逐利润是经济法则,境外资本是为追求利润而来的,但同时也要承担风险,如果碰到不良贷款大幅反弹、经营效益下降的情况,他们的投资就难以得到回报。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价格也要考虑风险因素。
其实,为防止境外投资者投机获利,银监会在2003年12月颁布的相关规定中,就对战略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做出了限制性规定,比如占股的比例不低于5%,最短的股权持有期必须是在三年以上。
蜜月 中资外资共享甜头
境外投资者的引进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进步。境外投资者也尝到了入股中资银行的甜头。
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之后,为中资银行到底带来了什么呢?
进入中行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信用卡、理财、公司业务、个人财产保险等方面与中行合作,并协助中行开设中资银行首家私人银行。汇丰银行入股交行后,汇丰派出1名副行长和2名董事参与管理,而双方合作的太平洋卡已经开始运营。加入工行的高盛、运通等机构承诺提供技术和专业协作,主要合作领域在资金交易、资产管理、个人理财和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
境外投资者的引进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最根本的进步,是公司治理和监督机制方面。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ADB)聘请了同一位董事———摩根士丹利的蓝德彰。他在上海银行和南京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频频投反对票,不忌讳与董事会展开激烈的辩论,他公开演讲大谈董事会的作用,强烈主张要把审计委员会从监事会下面拿过来转而向董事会负责。他反对银行不顾资本金的约束盲目扩大资产规模,建议银行要多发展不占资本金的中间业务等等。
“事实表明,交通银行、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中资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促进了中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同时使中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得到不断完善,也促进了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提升了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2005年3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会见汇丰银行主席艾尔敦时称。
境外投资者也尝到了入股中资银行的甜头。美国银行在建行发行前投资25亿美元,占有9%的股份,此后股份增至19.9%,建行公开上市时,再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新加坡淡马锡在中行股票发行前投资了31亿美元,占10%的股份,发行后再增持5亿美元的股份。花旗银行在2005年即与浦发银行签订协议,承诺将浦发股份由约3.8%增持至19.9%,并在五年内维持积极合作关系。
分手 金融危机撕毁合作
随着集中解禁期和金融危机的一起到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随即破裂。
甫一解禁,中行和建行的外资股东就开始抛售其持有的股票。
外资股东的抛售很快被理解为其本身的财务需要。中行发言人在回应此事时直接用了一句:“是他们(外资股东)自己出了问题。”
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经济也受到了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银行业受到的影响亦十分显著。
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显现苗头,到了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以华尔街为中心,席卷全球。一直被认为受到影响较小的中国也在下半年出现经济下滑。
从一般投资的角度看,多数投资者都对于银行业在这一阶段的投资价值产生了怀疑。知名基金经理王亚伟在其投资策略会上公开指出,银行业被列为2009年其不会涉猎的行业。
商业银行自身也认同这一点。工行副行长王丽丽指出,在2009年,中资银行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利差缩小导致的盈利下降,另一方面则要防止不良率大幅攀升。
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部分)一览表
外资入股时间 外资入股方
交通银行 2004年8月6日 汇丰银行
民生银行 2003年10月 IFC
2004年10月24日 新加坡淡马锡公司
深圳发展银行 2004年6月 新桥投资
西安商业银行 2004年10月27日 IFC、加拿大丰业银行
济南商业银行 2004年11月 澳洲联邦银行
北京银行 2005年3月 荷兰ING集团、IFC
杭州商业银行 2005年4月21日 澳洲联邦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2005年6月17日 美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