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年关,下级单位忙着向上级单位“进贡”的现象,俨然成了官场的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有人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在许多人的眼里,“年关”已经成为考验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否过好“廉关”的试金石。或许是出于对领导干部能在“年关”守好“廉关” 的要求,或许是为了再次发挥网络舆论的强大优势,新华社区以“今年春节对官员们有哪些新的要求?您对官员们有哪些提醒?对官员们过年前的工作有哪些建议?”为专题,让广大网友进行“灌水”、“拍砖”。笔者好奇之余,观瞻了热议盛况,并汇总网友要求及建议如下:
要求一:希望官员“今年过节不收礼”,严守年关“廉政门”。
要求二:希望官员“今年没有潜规则”, 下级单位不“进贡”。
要求三:希望官员“访贫问苦别作秀”, 告别“机关年”过一个“群众年”
对于诸多网友的坦诚相对与热血沸腾,笔者不晓得看官会做何感想。但笔者读了这样的消息,心里总觉不是滋味,不由得想起了一句篡改后的广告词:“今年领导不收礼?收礼还收人民币。”笔者以为,设若网友设若认为靠把送礼者拒之门外就能杜绝腐败,设若以为这样的要求就能让领导干部在“年关”守好“廉关”,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是一个礼义之邦,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过年了,谁不想吃点香的,喝点辣的,尝点鲜的?如果有人送上门来,何乐而不为?再说,大多礼品都是些“土特产”,即便有人送点“购物券”、“年货款”和“压岁钱”之类,也都是礼尚往来,人之常情。难道你还要要求领导干部春节时都在自家门上贴出一条告示:“对不起,因为过节,恕不接待各种来客,敬请原谅。”的“拒客令”不成?再者说了,你网友的要求与希望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你不让我拎包提袋进门,好呀,我还可以将领导约到外面去喝茶、去跳舞、去搞调研、去体察民风民情……顺便给领导“意思意思”总是可以的吧?!难道你还要我落得一个“不会办事”、“不尽人情”的“麻烦”,甚至让我丢了“顶戴”与“乌纱”不成?
领导干部怎么了?难道他们就不是人?各种各样的庆祝会、庆功会、表彰会、团拜会难道不是为群众所开的吗?晚宴有了,形式有了,气氛也有了,难道这些还不够吗?一年的忙忙碌碌与“鞠躬尽瘁”之后,还不允许他们在自家门前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新年吗?如果一个拜年的没有,一个送礼的没有,只是一家几口,冷冷清清地躲在屋里吃饺子,看电视,知道的说你是在“做清官”、“捞名誉”,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犯了什么错误,被“撤了职”、“罢了官”呢——难道不是吗?更何况送礼的大多都不是自己掏的腰包,既然是公对公,是为了单位集体利益的而上的“贡品”,送礼者何错之有?收礼者“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有何错之有?即便是无论论送礼的还是受礼的,最终受益的大多还是离不了一个“官”字,又当如何?不为“钱”途何人愿意当“官”?
有人说了,“党中央国务院三申五令禁止收受礼品”的。确实如此,但俗话不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中国历来不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嘛?过去的2008年,、南方冰冻、汶川地震、金融灾害给我们带来了那么的苦难和繁杂,我们领导干部带头捐款捐物地过紧日子,甚至不敢去抽几百元一包的高档烟、不敢去喝几万元一瓶的高档酒、不敢去吃七万元一桌的年夜饭。难道过年时我们还不应该“笑纳”一下下级和群众“孝敬”的礼品吗?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是但靠出台一个文件,就能“将反腐工作进行到底”;如果单靠网友提出一些要求与希望,就能使官员严守年关“廉政门”;如果靠将送礼者拒之门外,就能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那我们的能纠察监督百官的纪检监察人大政协反贪机构不失业才怪!
面对网友的满腔热忱,笔者再次请问:官员 “今年过年不收礼”,真的?假的?
(李吉明2009年1月15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