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股东抛售中资银行股有损长远利益
* 中外资银行间关系未来将更具竞争性
* 战投撤资亦是时势所迫,不代表合作终结
记者 谢衡/欧阳德
路透北京1月15日电---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改写中资银行与其外资股东的合作关系.几年前低价入股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如今选择套现中资银行股以解燃眉之急或许顺理成章,然而他们因此可能在中国市场丧失的机会,以及长远利益,恐将无法用货币计量.
中资银行在前几年改制上市过程中纷纷引入境外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以下称"战投").中国监管层和银行当时希望"既引资又引智",从外资股东获得专业经验.而近期的抛售事件可能宣告这段蜜月期结束,未来竞争将超过合作.
"他们(外资金融机构)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而来,但以他们的行为来看,他们并不具战略性,而更像是财务投资者."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殷剑峰评论称,"在中国,竞争、而不是合作,将成为形容本地和外资银行之间关系的关键词.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RBS.L: 行情)本周悉数抛售所持的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601988.SS: 行情)4.26%股权(108亿H股);中行另一家外资股东瑞银集团(UBSN.VX: 行情)此前已向机构配售约34亿股;美国银行(BAC.N: 行情)近日亦减持价值28.3亿美元的中国建设银行(0939.HK: 行情)(601939.SS: 行情)股份.
建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认为,若外资战投完全售出中资行股权,对于双方的合作计划肯定会有影响."持有股权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很多合作协议中都会对持股比例有具体要求,现在这个前提都没有了,下一步合作该怎麽推进呢?"
中国的银行业监管者寄望境外战投能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西方银行先进的管理技术等.而作为入股协议的一部分,双方承诺在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领域展开合作,一定程度上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打开方便之门.
然而时过境迁,当前的金融危机重新划分了全球金融版图,作为中资行战投的部分外国金融机构,亦经历了兼并收购,甚至被国有化的过程.从经营战略上的收缩,到危机下的财务压力,都可能成为其出售中资股的理由.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指出,RBS此前收购了荷兰银行,後者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客观上与中行形成竞争."RBS再作为中行的战略投资者是否合适?从这个角度上看,RBS退出对中行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合作并未因近期的抛售宣告全面终结.以资产计中国第五大银行--中国交通银行(3328.HK: 行情)(601328.SS: 行情)近日称,其战略投资者--汇丰(HSBA.L: 行情)(0005.HK: 行情)不会减持交行股份;汇丰也表示,尽管锁定期已满,但并没有减持意向.
"我认为这完全取决于不同的银行.对所有银行一视同仁可能是错误的做法.有些银行十分忠于中国市场,我觉得对他们心存芥蒂是没有必要的."麦格里证券亚洲银行业分析师 Nick Lord说.
**抛售者或付出长期代价**
中资银行股目前较2007年末的高点普遍跌幅过半,?生中国H股金融行业指数期间暴跌逾60%.苏格兰皇家银行折价套现中行H股所得到的184.7亿港元,相对于三年前8亿英镑的投资成本,收益率算不上"非常可观".
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人士表示,外资银行有权利出售股份,只是售价恐怕不是太理想.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管层的某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进一步指出,如果外资银行日後想回到中国市场并重获这些股份,恐怕得付出更高的代价.
"监管层的一些政策已经发生了改变,比如已经取消了新成立的商业银行必须有境外战投入股这一规定."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说,"我想监管层不会因此改变目前的政策,对于银行引入战投,监管层会持有'既不要求不能引入境外战投,也不强求必须引入境外战投'的态度,把选择权交给银行自身."
中国金融改革仍在进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众多城市商业银行仍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寻求合适时机实现境内外的首次公开募股(IPO).
惠誉评级金融业分析师温春岭表示,没人能肯定地预测,抛售中资银行股份一事今後会影响到这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因影响政府对这些投资者态度的因素太多了.
某外资银行家也承认,这些外资银行想重返中国市场会更难."我也相信他们肯定已经权衡过这些长远利益."(完)
分析:外资股东急抛中资银行股恐有代价 未来竞争多于合作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