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之异同



  
  有一首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走进新时代》,很能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毛泽东和邓小平正是这个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他们属于同一思想体系,但又各领风骚于历史不同时期。研究他们丰富多样的人生传奇就是一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毛泽东和邓小平年龄相差十多岁,基本上属于同—时代之人,但是由于他们在革命和建没中的地位、经历、作用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各自不同。
  首先,毛泽东和邓小于思维方式的相同点:—是内核一样,出发点相同;都是以民为本,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为出发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思维现代化;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毛泽东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适应“战争与革命”的需要,而邓小平则是顺呼“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在他们两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那就是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二是在实践中都具备务实、创新的特点。毛泽东在1938年7、8月间发表的《实践论》,创造性地把实践提到了哲学认识论的第一地位,认为人们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并完整地论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虽然在他的晚年离开了他的主张,但是他的主导思想还是以务实为出发点的。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坚持了实践第一的原则,明确提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并按此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实惠管用的方针、政策。创新,毛泽东身处上个世纪30年代初,党的理论还待发展,党的领导人还得锻炼,革命的道路还待摸索,毛泽东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身体力行走出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教课书上没有指明,照搬照抄苏俄的革命道路又行不通,唯一的出路靠创新;邓小平三起三落,以特有的果敢,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邓小平思维的落脚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是邓小平理沦的精髓。
  其次。毛泽东邓小平毕竟不是一个人,他们作为党的不同时期的领导核心,在思维方式上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是浪漫与务实。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但各有侧重。我们可以这样说,毛泽东思维中浪漫为主,务实为辅,也许是自幼受到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楚湘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了思接千载,想象力丰富的形象思维。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首先是位诗人,他写下大量热情奔放、气魄宏大的诗篇。这种浪漫气度,也自然地渗透到制定政策策略中。邓小平思维方式则务实为主,浪漫为辅,邓小平一生中的三起三落都呈由于坚持务实原则,他的“摸论”、“猫论”、以及“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使他在制定政策上,必然体现出务实性的—面。两人的性格特点,从他们二人的著作中也可见—斑,毛泽东的文章左右逢源,俗语、典故信手拈来,使人读后如食“精神快餐”;邓小平的文章宜长则长,当短则短,不拘形式,尽管非常口语化,但常常掷地有声。
  二是刚与柔的区别毛泽东、邓小平都具有刚性与柔性的特征,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谓刚与柔是相对而言;刚,独立见解,锐意进取,敢于向敌对势力挑战,敢于破除迷信,毛泽东的身上更多地具有这种刚性。他本人也认为自己身上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但以“虎气”为主,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凶恶气势,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建国以后,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一切都体现出毛泽东刚性思维的一面。而柔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随机应变,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而迅速地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必要时还需要温和、忍耐和通融。邓小平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了这种柔性思维,针对个人在党内遭受的几次打击,他幽默地说:“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毛泽东对邓小平有个评价:“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1975年,邓小平再次遭到打击,他没有向命运屈服,江西新建拖拉机厂留下他坚毅的身影,他象重操旧业的老钳工,认认真真工作,以待时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顺利实现,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柔性思维的一面。
  三是义与利。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都是道义与功利统一的革命功利主义。但他们的功利主义的侧重点却存在强调纯粹的公平与强调效率的差异。毛泽东由于长期的革命实践,深受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严酷的战争环境,长期的农村生活使他厌恶特权,向往平等,使他的追求带有浓厚的农民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在社会主义时期,首先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他说:“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为什么要跟你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他组织亿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从办合作社到办人民公社,领导各行各业搞“大跃进”;试图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1958年前后,他还回忆战争年代的供给制,上下一致,官兵一致,军民打成一片,把成千上万的人调动起来,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很好。邓小平则是在肯定公平是争取目标的前提下,主张强调效率的革命功利主义。他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突出效率问题。我国当前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渐进性质变,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由于诚实劳动,贡献大,收入多,先富起来,以此对其它地区企业、个人起带动作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不强调效率,则一部分人富不起来就必然回到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老路。所以邓小平思维取向改变了毛泽东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综上所述,毛泽东邓小平都是在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政治家,他们的思维方式虽然各有千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