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推荐两篇关于北京和北大的文章


转:推荐两篇关于北京和北大的文章
   【摘自李纯如女士】…拜访北京大学。但毫不夸张地说,非常失望,印象不佳。
   最近我一直想写篇文章,讲讲三年前北京和北大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正好接连读到王晓峰和蓝维维先生的两篇文章,从时间上看都是本月2日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的。他们把我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了,写的很好,都比我有水平。既然我另起炉灶也没有人家写的好,不如就借用一下,特此说明并致谢!
 
 
                         
                         扯    与    撤
   经常出差,出差就免不了有饭局,我永远是人多的时候不爱说话的主,人一多一陌生就紧张,从来不会没话找话,觉得那样挺别扭的。反正总有能说的主儿,场面总不至于尴尬。而且当听众很快乐,能让我琢磨出很多道理。各地饭局的风格不一样,也因人而异。在北京搞饭局,如果不把饭馆耗到打烊一般大家是不爱抬起屁股走人的。经常看到的场景是,服务员一脸愠怒不停出来进去,意思是,老子要回家睡觉了,你们差不多了吧。而饭桌上的人好像没有看见,继续跟华莱士谈笑风生。

   这主要是,北京人一般都比较闲,好不容易凑到一起吃饭,天南地北,信口开河,古今中外,人情世故都搬到饭桌上评说一遍,那一刻,人们比国家总理还要总理。

   人们的印象是,北京人能侃,其实,饭桌上真正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并不多。至少我参加的饭局,北京人从来都属于弱势群体,人们大都来自天南海北,这说明,能侃的人不光是北京人。这帮人凑在一起,主要以扯淡为主,因为平时工作都挺累,聚在一起,尽可能放松一下,找到一个攻击目标,使劲羞辱。有一些朋友要来参加饭局,参加了一次之后再也不敢来了,说我们说话都比较刻薄,羞辱起人来什么话都敢往上抡。其实不是,大家都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除非你跟对方有仇,就是来找碴的。扯,是北京饭局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那一刻,用扯来忘掉所有烦恼。

   我最恐惧的饭局是在乌鲁木齐,因为大家在一起除了喝酒就是喝酒,而且喝酒有很多理由,比如,咱们头一次见面,得喝一杯;咱们是老乡,得喝一杯,今天乌鲁木齐天气不错,得喝一杯;咱们都是属羊的,得喝一杯;咱们都是摩羯座的,得喝一杯……像我这种只有两钱酒量的人,根本禁不住这帮天天泡在酒精里的人蹂躏,而且都是五十六度的白酒。两轮下来,就晕了。我有一次去乌鲁木齐,连着参加这种饭局,那时候我正失恋,失眠得很厉害,但是在乌鲁木齐把失眠治好了。因为每天都是晕着回酒店,连衣服都不脱,沾上枕头就睡着。等回北京之后,发现失眠好了。但我宁愿失眠也不参加这样以喝为主的饭局。

   广州的饭局跟北京比较类似,就是大家睡得都比较晚,晚上一次饭局,然后再去酒吧,后半夜再去宵夜,饭局上大家也喜欢讲笑话胡侃,内容以八卦为主。我第一次在广州见沈宏非老师,沈老师写文章总能让人笑到岔气,所以很想领教沈老师现场直播段子。沈老师也不负众望,一连讲了好几个段子,然后他笑得快岔气了。我用余光看了看周围的人,大家像警察面对暴徒时一样冷静和冷漠,再看沈老师,腰还没直起来呢。广州人民怎么这么不给沈老师面子,难道是因为沈老师是从上海来的?

   有一次,上海来了两个朋友,正好陈晓卿老师组织饭局,我便把这两个上海朋友拉过来。吃完饭出来,上海朋友说,你们北京的饭局跟上海真不一样,上海人的饭局上只谈论两个话题:房子和股票。你们一晚上居然没有人提到这两个话题。我说,这帮人平时都被忧国忧民套牢了,哪有时间炒股。上海是商业城市,人们喜欢谈论这个话题,涉及到其它话题,都比较虚。

   以我的经验,上海人在饭桌上谈论的话题都是讲究效率的,不谈无关的话题。你很少能看到上海人在一起海阔天空,胡说八道。大家都很正经谈论一些业务上、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上海人的务实在饭桌上都能体现出来,而北京人喜欢务虚。

   上海的饭局有一个规律,大概到九点来钟的时候,必定曲终人散,大家都回家哄老婆或者教训老公。对我来说,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好像你马上到高潮了,突然对方说,哦,我得赶紧去机场。上海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到点就撤,能像北京饭局那样把饭馆坐穿的上海饭局几乎没有出现过。所以说,上海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你看北京就不行,到现在还是个大便样。

 

北大封校,是对中国社会的不自信

   我相信,对于具体的北京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拿出凭证入校这样的解决办法(人称“封校”)实在是无奈之举,情有可原。他们可以举出无数个理由,佐证他们这样做是有道理、有必要、有苦衷的。我同情他们,但并不意味着我赞成和支持他们。

   北大封校,实质反映了中国一流的大学,作为社会思想策源地和输出地,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社会的自信。他们已经不敢相信,中国社会的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是守法的、有自尊的、有良心的、有希望的。他们封校的理由冠冕堂皇,但无非是从治安、秩序、环境三个方面挣扎。为什么他们对中国社会,甚至北京社会的治安、秩序、环境没有信心,要采取这种保守、落后、封闭的做法?——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

    无论全球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排了第几,进步还是退步了多少名,改革开放30年,北京大学基本上没输出过治国治家治理社会的思想,有的只是荒唐事,张维迎这样的有争议“经济学家”。我并不放弃对北京大学诸多前辈和优秀师生的景仰与尊重,但作为一所中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没有走在中国社会的前面,没有拿出引领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思想方略。北京大学早已经沦为不出大文学家、不出大史学家、不出大法学家、不出大经济学家、不出大哲学家的、不出大社会学家的令人失望的平庸大学的代名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失败的典型代表。在经济危机面前,我们看不到北京大学的所谓经济学家们有何作为,在法制溃烂的现实面前,我们看不到北京大学的所谓法学家们有何建树,在社会转型亟需改革的不确定时代,我们同样看不见北京大学的所谓社会学家们有何创新务实的中国社会发展新思维。

   是的,我们无须责难和苛求北京大学,他们也很无辜,他们也同样不幸生在中国。北京大学的领导也是人啊。这让我想起一句网络名言:党也有难处,领导心里也不好受。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实在无法容忍,北京大学这种自绝于社会,和社会割裂,划清界线的愚蠢做法。一方面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到基层去,要到穷苦的边疆去,要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与此同时,却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的大学生,你和他们不同,他们没有合法的证件,不能影响到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比你们低一个等级,他们没有资格进入校园……我实在无法忍受,本来应该敞开大门,甚至收留社会底层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者的神圣思想殿堂,追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提出过“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的北京大学,今天,居然失去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社会底层绝大多数人的信心。

   我担心,如此以往,北京大学将失去团结起来的基础,再也无法胸怀天下,更难以相信,他们在振兴中华方面还会有何贡献。对一部分人封闭大门,标志着北京大学丧失了忧国忧民的勇气和信心,标志着北京大学已经不敢正视中国的社会现实,放弃了对中国国民的救赎与责任,标志着北京大学从此失去了作为大学的内在资格。

   我最多只好奢望他们不要参与和官僚的勾结,不要成为所谓精英阶层压迫和剥削中国平民百姓的帮凶,不要成为阻止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PS:我碰巧读到这篇文章,不由得暗暗叫好。作者蓝维维我不知道是谁,从博客照片上看,一个满面笑容的男孩子,应该是个80后小青年了。他这篇写北大的文章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一拍即合。不知本人是否就是北大的学生,有感而发更过瘾。

  

请继续——

 

陈明远给大家的贺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