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是有底线的!
元代诗人虞集(1272—1348)曾在写给学生黄济的赠言《尚志斋说》一文中讲到:学习必须要有坚定的志向,否则,就像学射箭没有“正鹄”一样(二者都是箭靶,用布画的叫正、用皮画的叫鹄),“虽有善器、疆力”也不会取得高深的成就。一个民族是需要奉献精神的,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弘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首先也要“正鹄”——确定奉献的底线。那么,奉献的底线在哪里呢?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良。非典病毒的肆虐,汶川地震, 凸显了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SARS病毒的防治,汶川地震就灾,昭示了奉献的底线原来在“责任”二字。
人的一生,总是不停地处在某种具体的角色或职位。该角色或该职位都事先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要求,当人处在该角色或职位时,他就应努力满足相应的要求。这些社会角色或职位的要求就是人的责任。简要地说,责任就是一个人对他人或群体所负的利益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及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则取决于每一个公民责任意识的强弱。
所以我们倡导的奉献精神应以“责任”作为底线,作为横坐标。
一个人充分承担、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尤其要社会责任,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一个人充分承担、履行了自己的责任,达到了横坐标后的劳动、资金等各种投入,才能称得上是奉献。其行为、其精神才算得上是崇高。
在新世纪中,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族精神的底线,为社会成员提供具有普遍认同性的人格横坐标,明确评判公民个人行为的共同“正鹄”,是当前弘扬、光大民族精神的的重要内容。
弘扬民族精神,要重在建设。明确奉献的底线,强化公民的责任感,就是建设性的举措。它不限于否定现存的事物,而是竭力肯定人性中所固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提倡社会责任感,不仅具有评价,肯定现实中已经存在的这种情感和行为的作用;也具在通过评价、肯定这类的人和事,进而对更多人的道德、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变化,以及加入WTO,所带来的进一步结果是人们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迅速多元化。在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炎黄子孙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广泛的面上的目标;而强化社会责任感,就使这一目标落到了实处。倡导的奉献精神就有了基准点。对社会价值评介体系的重塑来说,就有了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