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尚之“尚”


二、时尚之“尚”

/管益忻

 

任何一种成型的时尚,这其中肯定都有个核心的价值理念作统领,甭管这个价值理念多么正确或者多么不正确。这是重要的一条。这就像台风的那个台风眼——气旋的中心一样。

第一个特点,尚时性。

它在一定时段中生成、兴起,而后在一定时段中转型,最终被社会肯定或抛弃,当然,这种内在演化中需要时间,因而可说它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中的人们之崇尚的文化现象。比如,借助杂志,逐步开放并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方面的时尚文化现象,就很值得人们去玩味与思考。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即在中国发行了约十年之久的女性杂志,使中国的相当部分女性消费者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一个特定的群体以之为着装、化妆的某种摹本,打造生活方式的时尚参照物了,相反,无这么长时间的男性杂志就逊色多了。

作为热切追逐时尚的女性来讲,她们往往以这个杂志中某些形象来反观自己,修饰自我。比如世界主流人物们它里面有说怎么生活,怎么保养。从中能学习到一点什么,在反观、再造自我,不断地生产着新的生活状态。而男性如此做的就比较少。这个时尚杂志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第二个特点,尚普性。

普及——传播——普遍性,这是时尚的又一特点。一款新的时装,从国外到国内、从港澳到内地来,总是先由少数先锋分子开始,然后普及开来。它不是个别人行为的产物,不是个性化的产物。

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们说,在美国,孩子们从小就看时尚杂志,逐步熏陶出一种时尚的理念和视野,一种文化品格。而在现时的中国,相当大的一个社会人群对一些新的事物总有点跟盲从跟风似的意味,这其中就伴有着盲目性崇拜的潜在意识,它不是说我去了解这东西到底适不适合我,适合我的经济能力也好还是我个人的品味也罢,均可。就是说,我个人的倾向,比如说,就像穿衣服一样,跟我合不合啊!是这样子的东西,等等。

第三个特点,尚群性。

时尚作为一种社群性文化现象,往往表现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落追求和理念趋向。比如人们说的乐活族,他们的时尚——其精髓之一在于,为了生态优化和对环境的呵护,宁肯放弃一些现代化。一般说它总会有一个核心的“先锋人群”守望着已有的时尚装扮和意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日益进行着的时尚创新又要向更大的、更高的意识群落发散开来,使之更加时尚化。

第四个特点,尚优性。

它往往能成为一种有相当独立性、巨大能量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风尚,你不能下命令把它拿掉,甚至下命令亦不易拿掉,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疏”,而不是简单地“堵”,在疏导中引入更优化的轨道。

比如说博客语言中的垃圾成分就是这样。特别是像从地下冒上来的山寨文化,一定要采取这种谨慎的态度,从更大文化视野上来评价和处理相关的理念、规范和产业化问题。

第五个特点,尚一性。

夏天,一个女孩的打扮,上身露前脐和后背,下身则尽秀其腿,从影视到平面媒体,从大城市到广大乡村,从北方到南方,几乎无处不统一。尽管我始终认为,中国现时是三元文化底色统治的国度:中国现时的文化是以马列主义为主导,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主体,西方文化为时代参照系。但这丝毫也不妨碍女孩子们这一高度一致的时装大潮流——这一统一时尚文化的流行与发达。

第六个特点,尚嬗(变)性。

时尚文化的又一突出特点是中国人之在模仿中再走向创新嬗变的能力。比如说,曾几何时,八、九十年代以来,北京的浙江村那儿,聚集了一伙儿浙江做衣服的老师傅,香港款式、牌子迅速内地化就是一例。前几天港澳出了个新款式,最多一个礼拜,就在北京这儿把这款服装就做出来并上市了。而现如今则大大前进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