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改名,无聊人提出的一个无聊的话题?
临近春节,关于传统节日的话题又开始热了起来。20日上午,湖南年轻学者黄守愚在红网论坛发帖,称“春节”应改为“元旦”,认为“元旦”作为夏历正月初一的代称,从汉武帝时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后,可谓历史悠久,被袁世凯改名为“春节”,丧失了其岁时意义与文化意义等,同时他还建议将现行“公历”的“元旦节”改名为“洋旦节”,这样才是尊重传统文化。同时,黄先生称大声疾呼“当下,为除旧布新,还原传统岁时文化意义,恢复正月初一称作元旦的传统,并将西洋历法中的1月1日改称洋旦节,固本培元以满足社会民众的祈福的文化心理,复兴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优越感,凝聚海内外华夏儿女之心,以求中国早日再次崛起于世界。”
黄专家的帖子洋洋数千言,为“元旦”追根溯源,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不可谓不详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黄专家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赞赏与支持,甚至一帖激起千帖骂,被网友认定是“一个无聊的人提出的一个无聊的话题”。
诚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春节”是曾经叫作“元旦”的,而且 “元旦”的称谓持续的时间更为久远。然而在绵绵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各种传统、习俗等文化元素都曾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甚至逆转,于是便造就了历史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况且,“春节”之说并非什么历史“错误”。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春节”的提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过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将“春节”、“元旦”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庸质疑, “春节”是已经被官方认可,并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如此,逆公众的普遍认知而行,人为地再次将“春节”改名为“元旦”,究竟是尊重传统文化还是折腾传统文化呢?
笔者素来认为:地名、人名抑或节日名称,都只不过是一个符号,是区别彼此的标志而已,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而黄守愚先生却认为,改名可起到“复兴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优越感”等“神奇疗效”。这套说辞,和江湖游医兜售传说中的“十全大补丸”时的吆喝声极为相似,又怎能不是无稽之谈?难道传承文明就是恢复过去?难道只有恢复过去才是尊重传统文化,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优越感?
我想,黄守愚先生只所以能够“一帖激起千帖骂”,是和他以前提出过“中国人是猪的传人”有着极大的关系的。设若作为学者真是“木秀于林”也就罢了,却总是这样不见什么建树地发出一些奇谈怪论来哗众取宠、暴人眼球,又岂能不令人深恶痛绝而口诛笔伐、群起唾之?
事实上,笔者还是比较赞同叶祝颐先生所说的“与其为春节正名,还不如挖掘新春佳节的传统文化内核”的 。春节,就是中国人认同并传承的春天的节日,除旧迎新的庆典。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必须让它继续承载百姓举家团圆、喜庆这种沉甸甸的亲情伦理,并且继承发展与春节有关的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地域文化。国家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正是对公众传统节日文化诉求的回应,就受到了舆论的好评。挖掘、保留传统文化,主要在于挖出、留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底蕴。改名并不能说明什么、改变什么,设若非要折腾地改“春节”为“元旦”、“元旦”为“洋旦”,除了留给人们“不靠谱”的笑谈,与“尊重传统文化”究竟有多大关系?所以,营造更有吸引力、更加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远远要比为春节正名更重要的多得多!
对于学术问题来说,坚持正本清源是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学术素养;而对于习俗问题,尊重传统、尊重约定俗成反倒是基本的标准。一个真正有自信的民族在文化上必然是宽容的,它不会靠一些自欺欺人的“正名”来构建社会秩序的“合法性”,可见靠“正名”来“增强民族自豪感”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极其荒谬的。所以,正月初一叫元旦还是春节,实在是一个极其无聊的话题!
(李吉明2009年1月22日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