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才是农村教育的治本之策
在敬亭论坛上看了看天下网友的《重振农村教育的三点拙见》,笔者以为,看天下网友是基于“理想境界”下提出这三点解决方法的,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肯定难以推行。
看天下说的“开展教育援助制度”,其意是,从县以上机关抽调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这种方法行吗?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宣城的教育援助制度,几年前就已制订好了,各地也在推行。可几年后的今天,教育援助效果如何呢?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这一点,我们从山那边网友的帖子中知道,现在“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课桌椅破旧,越没生源学校班级就越旧,越旧就越没有学生,造成恶性循环,这种局面让农村学校无法办学,老师无心工作,家长也无意于让孩子到当地学校”的景象。这与看天下网友说的“从三次下派效果来看,贫困村的工作体制与机制相继完善,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得到加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景象。显然,看天下说的就不是农村的实情。试想,如果农村的领导班子凝聚力真的得到了加强,村容村貌真的焕然一新了,那么农村教育还会令人担忧吗?
“教育结对子制度”是不可取,也不现实的。看天下网友提出这一想法,本意很好,以为,城里的孩子缺少吃苦,而农村孩子又缺少教育资源,这样结对似乎是很绝妙的“结合”。问题是,这种“结对子”由谁来牵头?由政府部门还是由学校去组织?再说,这种结对子的做法“切合民意”吗?市民们都愿意这样做吗?显然,这一做法是无法让广大市民达到一致的想法,更不要说付诸行动了。
其实,“结对子”并非什么创新之法。在过去帮扶的工作中,宣城就推行过“结对子”。记得当时结对的对象是“领导干部”与农村困难户,后来又推广到普通公务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子。但是,由于这种结对之法不切合实际,后来只是成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一项政治任务,根本没有达到通过帮扶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所以,我们见到的景象是,每年年底送温暖之时,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就给帮扶对象送些钱物,就算是完成一项政治任务了。自然,这样的帮扶和结对,也就失去其原有的本意了。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点看天下网友说的是对的。但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就是要政府出钱。大家想想,宣城的经济还很落后,宣城的财政说到底,充其量也只是吃饭财政。可以说,在经济还很落后的宣城,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是难中之难的大事。因为,宣城是个农业大市,农村教育的点多、人多、教育资源匮乏都是当前宣城的实情。
所以,要想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就必须发展经济。也就是说,发展经济才是农村教育的治本之策。
在发展经济上,当前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政策等等,都是农村经济发展迎来的大好机会。
如若我们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等政策,对农村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整合。并如此一心一意,持之以恒地坚持,不用十年,宣城农村教育就会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到时,农村教育呈现出崭新的气象,人们的后顾之忧也就随之而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