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魔鬼蛊惑的大学毕业生与中国高等教育(1月24日)


遭遇魔鬼蛊惑的大学毕业生与中国高等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高等教育  浮士德  教育体制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与中国高等教育,同时在遭遇魔鬼蛊惑。

先来看大学毕业生。

走出校门之后何去何从?是为国家服务还是创造价值?这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艰难选择。来看几组数据:

20081~4月“2008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42.4%的人毕业后想进入外企工作,想去国企的人为19.2%,13.4%的人想去政府部门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此三项之合占据了75%的份额,而希望自主创业的仅占6.3%)。

200811月下旬一项针对即将毕业的2009届大学生的调查中(1641人参加),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想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有20.8%,在国企工作的有20.3%,选择外企的仅有18%。可喜的是,“自主创业”成为这届大学生的首选,21.6%的人选择此项。两个调查的平台不同,会给结果带来差异。但反差如此明显,确实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在金融危机蔓延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外企热”降温了。自主创业的人明显增多,这是值得欣慰的变化,同时,想当公务员的人也更多了)。

河北省教育厅调研组于近日完成的一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近六成大学生认同自主创业,或希望今后能够尝试创业。

 

2008届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众多职业目标中位于前四位的依次是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55%)、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53%)、获取安全感和稳定感37%)、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32%)。

某报社实施的关于2009届毕业生调查中,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依旧居于首位(40.2%),接下来依次是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37.6%)、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37.0%)、获取安全感和稳定感34.6%)。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一项排名略有上升。

 

中国青年报在200812月的文章中提到,2009年就业五大趋势 趋势一:生育高峰带动教师走俏,教育培训迎来发展高峰。趋势二: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企业发展。趋势三:快速消费品及零售行业发展依旧。趋势四:研发人才依然吃香。趋势五:京沪渝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么多年轻人,既意味着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大军,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好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大问题。

假如其他国家的毕业生也来中国找工作,那我们的就业压力就更大。

如何化解这些压力呢?这是没有任何人曾经提出来的问题。

 

有人说优秀学生出国,进外企或大公司,二流学生才考公务员。本人在此简要分析此三种出路。

在广大支持者认为:出国,可能是为了开拓视野,增长科学知识,学习语言;进外企或大公司,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能更好地了解经济,接触社会面会更广,经济收入可能会更多一些;进国家机关,能了解并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本人看来,出国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学生民族感被洗脑、思维方式被格式化的过程,是会直接导致民族虚无感的,其爱国情怀更是堪忧的。关于这一点,本人早已在2008128日的《从海归学子到经济入侵传教士之路》文中有了深入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再说进入外企。

有人总结了外企的五大诱惑,比如薪酬福利好、良好的人才培训机制、个人发展机遇好、 职业声望好、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氛围。这与魔鬼在花钱买我们的灵魂有何区别?

在歌德的代表作中,最终走出象牙塔的浮士德把灵魂出售给了魔鬼糜菲斯特,难道我们的大学生当下没有面临类似的诱惑与困惑吗?

从另一角度而言,为外资提供服务,虽然符合国际化的大义,但却违背国家利益与民族发展。这与我们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相违背的。那些为跨国机构、来自列强的国际资本提供服务的,跟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洋行做事的有何区别呢。

 

再来看公务员。

虽然作为公务员不可能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能锻炼自己各种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

但中欧商学院的许小年教授说:公务员不创造价值。公务员做的工作都是价值的重新分配,政府是不创造价值的,政府手里的钱都是老百姓创造的价值,以税收的形式交到那去。如果我们社会中的青年才俊都向往着不创造价值的工作,我们这个社会长久发展下去是不是令人担忧。

去做公务员,不管是在地方做个小吏,还是在某个衙门里某个小差,当然更包括在朝为官,在本质都是仕途,而且美其名曰“学而优则仕”,似乎依然是儒家的继承者。

但略知儒家经典的人都知道,“学而优则仕”的真实意思是“学习且有闲暇时间去做官”,而且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真实意思是“做官的有闲暇时间去做做学问”。

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做官的也不要忘记继续搞研究,而搞研究的自然要学以致用,如此才能够取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回报。

但问题是:中国的为学之道核心目标在于为官,为官之道却不一定发挥所学,做学问的但似乎进入仕途之后都不再做学问、或者做研究了,而且一定要去深究为官之道了。

上得去下不来,这明显是不归路,没有道家的“舍得”思想,怕是很难找到来时的路。

 

另外国家意志所代表的概念更多的是管理高于服务,敛富于国更多于藏富于民,如果国家真的官与民是对立面的话,从这种角度而言,专业人员做管理,总是会产生高高在上的姿态与自我感觉。而那眩目的地位与生活保障,就会调动大家的艳羡之心,惹得同窗内心不平衡,出身与学习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凭什么啊!

即使不是身为管理者,而是从军或者做警察,都成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其每日工作,是管理与统治的成分多一些,还是服务的因素多一些,怕就是很微妙的问题了。

 

而且这三种归宿的标准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留学者假如不能抛弃所谓“狭隘的民族情感”,不能以开放的胸怀迎接世界,就是只得其皮毛而难以得到其精髓;比如在外企服务,自然就以资本的意志为转移,难免会成为“洋买办”“传教士”甚至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被冠以汉奸、卖国贼、走狗与洋奴才之类帽子的人。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也会得到很多恶名的。之所以会翻身成为光鲜的东西,是否就是对以前意识形态的一种革命呢?那么这种革命是针对以往30年的闭塞还是将5000年的中华民族文明一并都革了去,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

更重要的是,外企、留学与在国企、政府机关就职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而这就给高等教育的培养方面带来了矛盾。

由此观之——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堪忧。

 

究竟何为爱国?是帮助国家实行管理吗?是与民营企业针锋相对吗?

那些把老外的产品与服务以很高的附加价值卖给自己的老乡与同胞,使得民族产品与本地产品都成为被人唾弃的“山寨版”,当整个国家的人都以使用舶来品为荣,以使用本土产品为耻的时候,难道是在爱国吗?

真正的爱国应该是为自己的国家复兴、为自己的民族强大,为父老乡亲都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承受更多的竞争压力,应该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不是做盘剥百姓的寄生虫,更不是引狼入室、引火烧身,自身价值是需要立足于家乡,为家乡的百姓带来利益的,如此才于道义不违背,不至于遭遇内心的谴责。

 

本人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是创造价值还是养家糊口的手段?

这是一个问题,假如高等教育不能带来价值,那么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在这里面投资呢?

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已经被证明是教育产业的拔苗助长甚至涸泽而渔,而近期所提的研究生扩招与让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在本校就业,以躲避当前的就业寒潮的议案更是饮鸩止渴的行为,至少是鸵鸟政策。

假如接受过高等教育之后的大学毕业生连自己都养不活,何以要求普通百姓再往里面烧钱呢!

更严峻的是,根据投资回报原则,大学里的那些都是需要平摊在每个大学生身上的,那些又最终转移到家长的肩上作为沉重的负担与难以推卸的责任的。由此,教育堂皇地成为压在百姓心头的另一座大山。特别是在四年的大学投资之后,紧随着的是数年的研究生投资,而这些投资何时能够有所回报,都是难以预期的,如何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继续往里烧钱呢?如此就是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的回潮。

假如硬着头皮继续烧钱,却难以让内心得到平衡,甚至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如何能够得到良性循环?

 

不客气地说,这种决策与体系延续简直就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对国家与民族的最大讽刺,甚至当我们的高等教育只能为外资和国家管理,去压榨而不是服务一方百姓,而不是为小到同乡大到国家同胞的生活水准更高而提供服务的话,对这个国家的伦理道德与教育制度更是一种耻辱。

如此的教育制度决策,难道不是受到列强魔鬼的蛊惑吗?

 

 

贾春宝

2009124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