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探访非洲大酋长神秘王宫(组图)


 

酋长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神秘的,于是,我早就有探访非洲大酋长的念头。来到喀麦隆后,听说喀麦隆有个英雄酋长,当他的部落遭到德国殖民者入侵时,他率领部落武士英勇抵抗,成为喀麦隆家喻户晓的英雄,这个部落就是喀麦隆西北省的巴福特部落。我事先和巴福特酋长王宫联系好,利用2009年春节的机会,探访了巴福特酋长神秘王宫。

 

违法者活剐,用活人献祭

   

巴福特酋长王宫大门颇似中国的牌坊。进门后,一位长相不错的喀麦隆年轻妇女迎了上来。很明显,她已有了身孕,行动起来略显笨拙。她告诉我说,她叫玛丽,今天负责接待我。我说明来意后,她说愿意陪我参观王宫的每个角落,酋长的宫殿除外。我见她这么热情,塞给她一万西非法郎的“导游费”,她开始带我参观这座神秘的王宫。

 

玛丽首先带我来到正对大门的一个草亭子。亭子很破旧,但四根木雕柱子很精巧,上面雕有动物图腾。亭子里放着一段直径约一米粗的圆木,玛丽告诉我,它是当年巴福特与德国入侵者战斗用的滚木。

 

大门右侧,有一华丽的观礼台,这就是皇家广场,每年要在这里举行三个重要的仪式,即四月份的割草节、六月份的狩猎节和十二月份的舞蹈节。

 

正对观礼台,有两根约一米高的石柱。玛丽指着石柱说,当年巴福特武士杀死德国人后,就把他们的头颅割下埋在石柱下面。

 

离石柱约30米的地方,有两块形状像蛋糕的巨石。玛丽解释说,这是巴福特部落的法场,那些犯了死罪的人要在这里被碎割凌迟。行刑时,刽子手每天从犯人身上割下一快肉,让犯人把它吃掉,直到犯人死亡。大些的石头是对男犯碎割凌迟的地方,小些的石头是对女犯碎割凌迟的地方。从石头上厚厚的一层血迹可知,这种让犯人吃自己肉的刑法该是多么残忍。

 

在观礼台右前方,地上埋着两段带树杈的木头。玛丽说,这里是巴福特王宫的圣地,这两根木柱叫“王室祖先柱”,巴福特语称其为“Ti Mboo Abine Mfo ”,在一年一度的舞蹈节上,要用活人作祭品,在部落里选出一男一女,男的绑在一根柱子上,女的绑在另一根柱子上,然后把他们的头割下来放到地上献祭巴福特部落的祖先。我听到这里感到毛骨悚然,惊讶地叫了一声“啊”。她接着说,不过,从1924年开始,阿巴姆比一世停止了用活人作祭品,改用一雄一雌两个动物替代人来献祭。说完,她带我朝巴福特酋长王宫博物馆走去。

 

巴福特部落的起源

 

今天所见的位于高地上的博物馆本是阿巴姆比一世酋长按照德国人提供的图纸建造的宾馆,该宾馆由阿赤里姆比二世酋长(1932—1968在位)完工。阿赤里姆比二世是现任酋长阿巴姆比二世的父亲。2003年,阿巴姆比二世收到了德国政府、喀麦隆政府和巴福特镇政府的拨款,对宾馆进行了修复并改成博物馆,2003年11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2006年2月4日,阿巴姆比二世酋长和德国驻喀麦隆大使共同举行了博物馆的开馆仪式。

 

博物馆共上下两层。沿着高高的台阶直接来到上层,带着身孕的玛丽站在门口喘着粗气,指着“禁止拍照”的告示对我说,巴福特酋长王宫其他地方都可以拍照,惟独博物馆内不得拍照。很遗憾,我不能给读者提供博物馆内珍贵部陈设的照片。

 

在门厅处,是介绍巴福特部落的图画。巴福特部落具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喀麦隆最大的酋长部落之一,该部落的首领叫作“封”,就是酋长、国王的意思。

 

巴福特部落是喀麦隆班图族提咯利(Tikari)支演变来的。公元17世纪,由于受奴隶掠夺者的攻击,提咯利人从阿达玛瓦(Adamawa)迁移到巴门达(Bamenda)草原,创建了巴佛尔庐(Ba-Feurlu)王国,“Ba-Feurlu”中的“Feurlu”是“人民”的意思,“Ba-Feurlu”即“人民的王国”。19世纪,德国人来到了巴门达草原,把“Ba-Feurlu”错误地拼写为“Ba-Fut”,人们便逐步接受了这一名称。

 

与德国人交战

 

博物馆上层陈列着118年前巴福特部落与德国战争期间使用的各种武器。显然,武器是极不对称的,德国使用洋枪洋炮,巴福特武装使用弓箭、长矛、滚木等原始兵器,这里还陈列着当年对付德国人的陷阱。

 

19世纪40年代德国人来到喀麦隆沿海地区。恩格纳·兹恩特格拉夫医生是第一个带着精心计划来到喀麦隆内地的德国人,他的目的是得到阿达玛瓦地区从芒格河到泊纽河的整片土地。1888年他从杜阿拉出发,并于1889年1月到达巴利(Bali),然后拜访了巴福特部落,由此,恩格纳·兹恩特格拉夫成为第一个踏上巴福特土地的白人。

 

1891年,恩格纳·兹恩特格拉夫再次来到巴利,受到巴利酋长尕勒格一世的热情款待,并与之签署了《兹恩特格拉夫—尕勒格协定》,该《协定》条款如下:
    1.兹恩特格拉夫确认尕勒格一世酋长是巴门达草原的最高级别酋长,是德国在该地区的代表。

    2.兹恩特格拉夫在西部草原与巴利共同成立一个委员会,作为军事指挥部(1902年迁到巴门达)。

    3.尕勒格把自己对巴利的统治权移交给兹恩特格拉夫。

    4.尕勒格酋长接受德国人的统治并向德国人纳税。

    5.尕勒格酋长向兹恩特格拉夫提供巴利士兵,帮助德国人征服西部草原。

 

德国与巴利结盟后,兹恩特格拉夫便想借助巴利的兵力征服巴福特。于是,他派了两个特使去巴福特游说,劝说阿巴姆比一世酋长归顺德国,阿巴姆比一世国王一怒之下杀了两个来使,兹恩特格拉夫要求阿巴姆比一世给予赔偿,遭到拒绝后,于1891年1月31日,在巴利士兵的援助下,兹恩特格拉夫率兵讨伐巴福特。巴福特部落武士们英勇抵抗,兹恩特格拉夫丢下180具尸体仓皇逃回了德国。

 

1902年,冯·帕卫尔率领部队打败了巴福特,把巴福特置于德国统治下。投降前,巴福特武士们把王宫内的雕像和宗教仪式面具等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藏在附近的森林里,然后,把巴福特酋长王宫放火烧掉,德国人占领的是满目灰烬的酋长王宫。战争结束后,1062名巴福特人被杀害,336人被俘虏,另外300人被强迫在南方德国种植园当劳役,阿巴姆比一世酋长则被德国人囚禁在林贝的泊它岛上。

 

1907年,阿巴姆比一世酋长从监狱里逃出,回到巴福特进行抗击德国人的游击战争,并号召巴福特人民抵制德国人的统治。德国人虽然赢得了战争,却无法统治巴福特人民,因为巴福特人民只接受自己酋长的统治。

 

1916年,在喀麦隆的德国殖民者军队被英法联军打败, 阿巴姆比一世酋长从新执政。根据英法协定,巴福特部落属于英国统治区,英国殖民者对英属喀麦隆实行松散的间接统治,各部落仍由酋长直接统治。

 

部落的缩微

 

玛丽扶着楼梯,气喘吁吁地带着我来到博物馆的下层,这里是巴福特部落生活的展厅,酋长神圣的权杖、惟妙惟肖的面具和寄宿巴福特祖先灵魂的木雕,表现出深厚的传统和巴福特人民与他们祖先密切的联系。

 

在巨大的木雕中,有一个寡妇,张开双臂。玛丽解释说,这位寡妇是在请求酋长的恩赐;旁边一个双胞胎母亲则是从酋长那里得到一块土地。

 

展厅内还有欧洲人和奴隶贩子用以换取奴隶的床、罐、啤酒杯以及上个世纪各种各样的水壶等物器。

 

在照片展廊里,展示了来到巴福特的第一个白人德国殖民者兹恩特格拉夫所拍的阿巴姆比一世时期的酋长王宫生活。从照片看,当时的巴福特人都是裸体的。

 

舞蹈展厅里有奇妙面具、传统木琴等乐器。巴福特部落在每年12月份举办历时一个星期的舞蹈节,用以纪念1516年巴福特王国的建立和巴福特部落在历次战争中取得的战绩以及巴福特部落王国的领土完整。舞蹈节从对巴福特祖先的献祭开始,然后巴福特人民开始交换传统礼物。舞蹈节上,在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武士挥舞枪、剑和长矛等兵器向酋长致敬,展示他们的勇敢和力量。舞蹈节的最后一天,酋长要给那些为巴福特人民提供良好服务的人颁发饰品以示奖励。

 

我很想了解酋长是怎么生活的。玛丽说,马上就带我到模拟酋长卧室的展厅。来到这个展厅后,望着御床、权杖、翎毛帽、面具、木雕、号角、虎皮、巨大的象牙等物件,玛丽说,这是模仿现酋长阿巴姆比二世的房间布置的。她指着雕豹子、巨蟒、狮子和象等有王室动物的王冠神秘地说,为了统治和保护部落,酋长可以随时把自己变成这些动物中的一种到处巡视。

 

在下层的走廊里,我发现一个架子上摆放着一本《圣经》,我望着那些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不知道是什么语言。玛丽告诉我说,这本《圣经》是用巴福特语印刷的。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起来!过去,我读过不少介绍喀麦隆的材料,但都说喀麦隆约280种部落土语均没有文字,没想到这里竟然摆着用巴福特语印刷精美的《圣经》!我请玛丽读一下《圣经》,她就给我朗读了一段。看来,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酋长让母亲作老婆 

离开博物馆,性急的我想看酋长的宫殿。玛丽对我说,别着急,我会让你参观整个王宫的,酋长宫殿自然也在其中。她带我来到后宫,几十座相同的房子成几何布局,像棋盘一样整齐划一。玛丽告诉我,这些都是酋长“王后”的房子。我见这里的房子大小式样都一样,就问玛丽,为什么房子都建成一样的。她说,这里所有的房子都一样,这主要是体现公平,酋长的妻子不设等级,没有东宫、西宫之分,没有王后和妃嫔之别,大家的待遇完全一样,都要自食其力,到分给自己的田地里劳动。

 

在每所房子里面或外面,时而看见面相苍老的妇女在做家务。玛丽说,这些妇女就是阿巴姆比二世酋长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王后。然后,她又指着一群玩耍的孩子说,他们都是王子和公主。

 

虽然是王后,但她们的生活极其简陋。在黑洞洞的房间里,看不到像样的家具,她们的生活和普通喀麦隆妇女的生活别无二致,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酋长王后只有在寂寞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一年恐怕也没机会见到酋长夫君。酋长的孩子也是如此,玛丽告诉我说,酋长的孩子一年中只有一次见“父王”的机会。

 

我们边走边看边聊。在一个院落里,摆满了各种木雕和饰品等传统手工艺品。玛丽对我说,这些手工艺品都是王子和公主们制作的,我可以买几件作纪念。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在挑选木雕时,和照看地摊的长相健康的少女聊天。原来她也是酋长的一位公主。我问公主,这些工艺品有她制作的么。她说,小的有的是她制作的,大的是力气大的男人制作的。我挑选了两件她亲手制作的木雕,付了两万中非法郎,然后和她合影留念。

 

我问玛丽现任酋长有多少个王后,她说,酋长共有54个王后,其中48个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6个是自己娶的。在非洲许多国家,新酋长即位时,不但继承了酋长父亲的权势和财产,也继承了父亲的老婆。也就是说,老酋长死后,他的老婆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儿子的老婆了。

 

我接着问她,酋长这么多王后,那他是怎么和这些王后生活的呢?晚上如何选择王后陪睡呢?她告诉我说,酋长只生活在自己的宫殿里,晚上,他自己安排由哪位王后陪睡。王后的住房是公平的,但和酋长睡觉的机会可就不公平了,酋长当然让年轻美貌的王后陪睡的机会多。

 

酋长比总统更有权威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所用木头作墙、茅草作顶的建筑,木头上有不少雕刻。玛丽介绍说,这就是酋长的宫殿,它有约500年的历史了。我问她,我可以不可以进去拜见酋长。她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没有酋长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进入酋长宫殿,包括她自己在内。我想和她在酋长宫殿门口合影留念,她说,那个台阶也是不可上去的,我们只能在台阶旁合影。

 

 

酋长宫殿周围有几所普通房屋,玛丽说,那是候见厅,部落里的人有事要见酋长,须先在那里等候,等酋长传唤后方可进入。候见厅四周是用木板搭起的简易板凳,中央有几块石头和一块石板,这是给客人煮咖啡的地方。里面有不少照片,都是现任酋长礼仪活动的照片。现任酋长阿巴姆比二世是巴福特部落第十一任酋长,1968年12月即位。

 

我问玛丽,都是什么人来拜见酋长。她说,部落里发生了纠纷,当事人都要来酋长这里“断案”。如果有人犯了罪,也要把犯人带到酋长这里来审判定罪。酋长掌握着生杀大权,酋长的命令具有绝对的权威。国家对百姓实行名誉统治,酋长则实际管理着自己部落里的人,调节各种纠纷,主持宗教议事和祭祀等传统礼仪,代表本部落向政府反映民意。在百姓看来,可以没有总统,但不能一日没有酋长,酋长比总统更有权威。

 

酋长拥有大片土地,大多分给部落里农民耕种,自己的留有的土地则由王后和王子公主们耕种。农忙时,部落里的农民会帮助酋长耕种、收割,酋长则赏给他们一些棕榈油以示感谢。农民不直接向酋长交纳贡金, 贡金由政府代表农民向酋长交纳。

 

酋长的封位是祖上传下来的,老酋长临死前才能决定新酋长人选,继承人必须是本家族的嫡系子孙。按照其管辖领地的大小,酋长分为一级酋长、二级酋长和三级酋长。一级酋长要由国家元首批准,二级酋长由内阁领土部长批准,三级酋长由省长批准。

 

政府很尊重酋长的权利。比如政府需要建设用地,必须先找酋长商量,获得酋长的书面同意后,政府行政长官方可签发行政许可令,批准使用土地。因为部落的领地是酋长世袭下来的,只有酋长说话才算数。

 

作者在喀麦隆一非洲发展银行项目工作,就经历过政府用地许可遭到酋长起诉的案子。该项目需要一块地,找到地区行署专员,他签发了使用该块土地的行政许可。后来,一个叫封格姆·果吉·丁卡(Fongum Gorji Dinka)的酋长起诉行署专员和该项目负责人,称该土地是他世袭的,要求法院判决行署专员的行政许可令无效,判令项目撤出有争议的土地。现在该案件已上诉到省高级法院。

 

我与王后亲密接触 

我见这位年轻的孕妇对酋长的历史和“内幕”了如指掌,便问她和酋长是什么关系。她说:“我是王后。”这让我喜出望外,没想到大酋长的王后陪我过春节!我紧后退一步向她行礼。我提出,能不能参观她的后宫,她欣然接受了。

 

随她进入她的房子后,一个约莫两岁的小女孩迎了上来,玛丽说,这是她的女儿。我们坐了下来。我发现,她用的家具比别的王后要现代些,有沙发,橱柜、电视和洗衣机。她说,她今年24岁,是阿巴姆比二世酋长的第六个结婚妻子,也是最年轻的一个。

                                               

在后宫“约会”王后,我还是有点紧张的,这毕竟是酋长王后的后宫。我虽然刚刚了解了酋长神秘王宫的一些内幕,但酋长王国的法律我是不清楚的,担心在这里冒犯了他们的法律,尤其是和王后在一起,更何况是酋长最年轻、最宠爱的王后。我和玛丽王后聊了一会儿,便起身告别,临走时,塞给她女儿一万西非法郎,她很高兴地连声说谢,并主动留下了她的手机号码,说我如果想了解关于酋长的更多的情况,可以随时和她联系。(作者博客:飞翔的铁塔 www.aifei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