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过年有三种典型的方式:一是无动于衷型的,和平常的日子完全一样,整天在家里呆着,守着电视机;二是走亲访友型的,早早就打点好了吃喝用的各种礼品,兜里再揣上现金,近亲远亲的,大朋小友的,一家一家地赶场子,说着到哪家都同样说的话,吃着到哪家都一样的糖果、点心和饭菜;三是游山玩水型的,照着长假的尺寸,设计好了线路和行程,一圈转下来、一路玩下来,把个长假用足了、也玩透了。这三种方式,我都不太喜欢:第一种方式太单调了,年节本来就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调节生活想出来的乐子,硬是要和平常里一样的过日子,就可惜了先人们的良苦用心了;第二种方式太作戏了,我也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地要把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财拿去送给别人呢;第三种方式太累人了,丰富倒是挺丰富的,只是天天玩天天转,疲于奔命,休息不好。所以,我的过年方式没有采用这三类中的任何一样,我为自己度身打造了个性化的过年方式。
农历12月28日晚上,我看电视新闻里说,上海城隍庙一年一度的花灯会那天试灯,我理解错了,我理解成了28日起就开始点灯了。人家正式上灯是大年初一,我29日就跑去观灯了,结果,我只看到了灯型,而没有看到灯彩。不过,打这时起,我这过年找乐子的行动,也就开始了。
大年三十,我照例要接父亲来和我一起过。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我还是偏爱自己动手打造的什锦小火锅。先用小排骨炖出小排汤来,再捞出小排骨另烧,而用排骨汤做火锅汤底,里面放入能想得到的,也买了来的各种各样的配菜:油面筋塞肉、蛋饺、贡丸、鱼丸、包心丸、栗子、土豆、萝卜、香菇、炸肉皮、腐竹、油豆腐、冻豆腐、烤夫、百叶结、厚百叶条、粉带、粉丝、娃娃菜、菠菜、鸡毛菜、大葱、生姜,和川味的麻辣火锅底料,烩成一锅,麻麻辣辣的,鲜鲜香香的,热热火火的。
吃了年夜饭,接着看春晚。我那从小就没少参加的歌舞表演的底子,和我打小就特别爱笑的性格,让我在春晚大歌舞的喜庆和热闹之中,在春晚小品和相声的欢笑和放松之中,觉得特别开心、特别舒心,特别喜庆、也特别温馨。看春晚到跨年的时候,这几年,我都是登上我们这幢22层高的大楼的顶部,欣赏寒夜里那轰轰烈烈和浩浩荡荡的鞭炮烟花吉祥阵:那震耳欲聋的炮声和璀灿夺目的烟花,或者单响着,或者紧追着,或者比翼着,或者共鸣着,直把个暗蓝色的天空,搞得火树银花、闪亮耀眼!一年一度,我就像欣赏着窗外的花开花落和道上的叶长叶没一样,听响和观花,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一种期待;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不来上这么一通轰响,没有那么一通闪耀,我就会觉得生活的乐曲中,缺少了一个强劲的音符,生活的色彩中,缺少了一抹亮丽的颜色,不完美、不齐全、不圆满了。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对中国年的期盼吧,也许就是中国年多年来所塑造的中国人的特点吧!
大年初一,我带着父亲,上我们对面的泰晤士小镇去转了转。说来也巧,看到网上把年三十的英和伦的表演组和,叫“英伦组合”,我走在我们这英伦风格的小镇上,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受和感慨。世界上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时候无所谓优与劣、高与低和好与坏,而是各有各的美;互相辉映着、衬托着、比对着的结果,不是谁更美,而是都更美了。小镇里游人不多,三三两两的,天气也不太冷,风清气凉的。我们就那么走着、看着、唠着。小镇里有一个美术馆,楼下是我经常去看电影的报告厅,二楼三楼则经常办画展。这大年初一还挺齐全的,楼下在放著名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我们看了一会儿;楼上按排的是迎春海派剪纸展,我们也上去转着看了看。
大年初二,天气特别好,我带父亲在我们这里的中央大公园坐了坐,晒晒太阳,聊聊家常;我带着些花生和饮料,我们一边说着一边吃着。父亲这月又加了退休工资,一个人用着是绰绰有余了;我虽然还处在一月份,可三月四月的讲课邀请函已经揣在兜里了,之前多篇稿子的稿费还没有寄来,再加上年三十还在忙的生意,让我们都感觉不到太多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所以,聊起来都很轻松。在暖暖的阳光下,我们感受到的是休闲、放松和享受。
年初三是个出游的好日子,我尤其喜欢骑着单车去游。年前,我蹬上车子,去著名的上海南翔小笼馆吃小笼了,来去路上骑了七个小时;这歇了几天,我又来了劲,昨天,年初三,我又蹬上车子,去上海金山的枫泾古镇游玩了。到这儿比去南翔近点儿,来去路上六个小时。昨天,实际温度最高达到了15度,像是冬天里的春天;我刚骑了一会儿,就在路边的树林里,脱去了里面的高领羊毛衫和羊毛裤。这一路的骑行,本身也是一种欣赏和游玩:大段的路,已经修成了有快慢车道的标准路,但还是有一些路段是5米宽的乡间小路式样,路边的树排或无叶或有叶,或挺拔或婀娜,香樟、雪松和老槐,让我轻轻滑过和慢慢扫过的时候,感到了久违的乡野朴素和自然亲和。
上海最有名的古镇现在有三处:一是青浦的朱家角古镇,二是闵行的七宝古镇,三就是这金山的枫泾古镇了。游人更熟悉的是朱家角古镇,我已经去过几次了;我的第一套房子离七宝古镇不远,去那里多少次,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有这枫泾古镇,我早已听说,可一直到今天才看到了她的尊容。中午时分,我到了枫泾古镇的一个入口。这是一个总体样式为十字型的古镇,构成大十字形的框架主要不是路,而是河,这就是古色古香的枫溪河。南大街、中大街和北大街,依着贯穿南北的主河道;中大街和北大街的接口处,就是我刚才说的十字的另一横—和平街,也是一条依河而行的小街。
枫泾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两条十字交叉的古镇风情街;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镇上的小街几乎全部被长长的廊棚所覆盖,棕木色的木柱木廊木椅,配着黑灰色的圆弧型盖顶瓦,一直顺着河势相伴而行。游人走在廊下棚中,左可以观赏小河的风光和美景,右可以逛逛小店的小吃和礼品,有看有吃有玩的。那些小店里最吸引我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店里的竹子玩意儿,竹编的篮子、筐子、筛子和笼子,不过,这些竹玩意儿早已经不是以前的家常用品的价格了,一个小筛子就要30元,看来买回去玩着看着挂着赏着比用着更踏实;还有一样让我感兴趣的,是镇上人家做的江南风味的小吃,各种各样的糕饼和大肉粽子等。
所以,上这儿来玩,不管是廊还是桥,不管是河景还是镇貌,都有用不完的照片取景,也都有吃不完的古镇零食。尤其是在转的时候,你走过了一座石桥,站在桥上往河面上看去,那依河而建的稳重的深棕色的廊棚,那温柔纤巧的灰绿色的河水,那廊沿下吊着的成串鲜红的大灯笼,和河里时不时驶过的朴拙的小木船,会让你有一种时光倒流、古风漫漫的感觉,让你感慨、让你品味、让你浮想联翩。
回来的时候,我不再欣赏那乡间小路了,也不再观赏那路旁行树了,我的脑子里不时地叠映着的,都是古镇的风情风物:那老房子里的神秘人家,那小镇上的精致牌楼,那两河交汇出串接着的绝美三桥,和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承载着浓浓历史的廊棚。岁月让古镇变成了一块化石,时光让老街变成了一幅壁画。没有了新鲜也没有了光艳,整体感觉是灰蒙蒙的,深沉沉的,也因此,让穿行在其中的游人,感到到的不是大街上的那种欢快和热烈,而是意味悠长的品味和韵味!我非常喜欢到这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来走一走看一看,因为这样的地方很有中国味,很有中国的江南味,很有江南的小镇味儿。我已经去了很多的江南古镇了,我越看越入迷,越品越有味儿;初看都一样,细看又都很不一样,各有各的风韵,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风格。它需要游客有心地去游,它需要游客用心地去看,它需要游客耐心地去品,它需要游客细心地去想;这样,才有可能看出来,才有可能品出来,才有可能会出意,才有可能读出意。
今天是大年初四了,晴了几天的日子,被一场小雨撒得湿漉漉的;不过,经历了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之后,我觉得今冬让我轻松了许多也舒爽了许多。昨天跑了一天,今天要在家里歇歇了。我的下一个春节活动安排,是在2月1日,去上海松江车墩镇的上海影视乐园看“迎春宝岛风采游园会”,我的票是在大卖场买东西的时候领到的。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影视剧的片尾里,很多有名的影视剧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我来松江两年多了,还没有去看过我们这位丰富多采的邻居。这个游园会,就像是个大庙会,上那儿去玩玩,看了影视基地又逛了庙会,一举两得,我很有兴致。我逛游园会的故事,会在后面的博客里讲给大家听的。
海涌游记:春节骑车游枫泾!
评论
2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