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未来的两个开端——“我的三十年记忆”之24


              影响中国未来的两个开端——“我的三十年记忆”之24

2001年留给国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件,首先当是北京申奥成功。当年的713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在那难忘的夜晚,多少中国人夜不能寐、激动异常,多少炎黄子孙抚今追昔,为强大起来的祖国而骄傲和自豪。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我们终于在经过长达七年的不懈努力之后,为整个世界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奥运会究竟对我们中国意味着什么?我们如此为奥运的付出是否值得呢?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奥运会足够精彩、足够圆满、足够辉煌,但完了就完了,似乎并没有看到怎样巨大的收获啊?我认为,中国人参与奥运、承办奥运,就是为了履行中国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神圣义务,如果放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不可能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也不可能放心地将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承办权交给神秘的中国。正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异常迅猛的增长,我们就是要通过成功地举办一届奥运会,让全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国,也让全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收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感。

同时我还想说的是,申奥长达七年的过程也是中国将自己日益融入世界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集中一点就是,担心中国走回头路,由于多年形成的僵化思维方式,而拒绝与时俱进,把刚刚敞开的国门又重新关上。北京申奥的成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打消了许多人的这种疑虑,我们中国要在2008还世界一个奇迹。我们要以全新的面貌,无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历史变迁。回过头来看,当时在决定申奥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事情的确还有非常巨大的问题,比如我们的环境保护问题,由于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几年中,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上,放在了GDP的增长上,忽略了环境的保护。而世界经济的发展理念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重视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主办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我们要获得奥运会的承办权,就必须认同这些国际主流的价值观,正视我们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想起来,这的确是个很严峻的挑战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确应该感谢我们的政府所作出的这一明智抉择。坚决应战,坚决让中国的环境问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候得到明显的进步和改观。

必须指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绝非那盛会召开的十几天啊,它是个长达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在这七年里,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完成了一个加速度的历史性飞跃。本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我们整个奥运会的筹备过程是完全透明的,这无疑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更加彻底,我们的一举一动、大事小情儿,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世界人民面前。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尽管有着巨大的历史欠账,但却不惜刮骨疗毒,断然采取各种根本性措施,根绝各种污染隐患。这些年我们的经济水平上去了,但百姓的文明程度却没有同步的提高,于是我们实行了各种手段进行恶补,从最基本的不随地吐痰开始,一点一滴地让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实现了历史性的回归。这些变化也许有人说是做样子,是作秀,但我要说,这是一个民族进步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欠的账总是要还的呀。因此,我将此次筹办奥运会的意义之一,解读为也是一个还账的过程。常识告诉我们,许多历史大事件的重大价值是要通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方能真正认识清楚的,对北京奥运会的历史作用的认知,同样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也许我们的后人在感慨彼时中国强大的同时,会为当初我们申奥的选择而由衷赞叹的。

这一年的另一件永垂史册的大事件,当然是非“中国入世”莫属了。这一年的1211日中国终于叩开世贸组织大门,成为WTO143个成员。这是一次马拉松式的谈判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开始,到后来演变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努力,我们付出了长达十五年的不懈努力,谈判代表都谈白了头发,换了几任。针对同样的一些问题,中国是否为此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是否值得呢?这次世界性的金融海啸,中国如果不加入世贸组织,受到的负面影响是否会小得多呢?我想,这些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的确定,首先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是故作姿态,给别人做样子的。因此,尽管我们历经十五年的历程才最终如愿,但我们中国的收获绝非仅仅是入世槌落的那一刻。应该说,早在1986年,我们中国政府作出“复关”(即后来的入世)之后,我们主动开放,加快中国进步的历史进程就开始了。因此这个漫长的复关和入世的过程,与中国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是相辅相成的。至于入世与危机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样,任何事务都有其利弊两面。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我们就一定会在以后的征途中,走的更加稳健,更加令世界侧目动容,令国人更加自信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