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的历程


  人文的出现是一种有所寄托,可以自我安慰的需要,这与人文的正确与否无关。

  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解脱‘愚昧束缚’,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有所寄托,有所信仰,潜意识里的自我安慰是被需要的,人文思想的建立就拥有了基础,同样,这些与人文思想的正确与否无关。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拥有了一定的基础,要找回人生命的本源,可以持久的‘鲜活’,必须面临解决两个问题的束缚,才有可能完成。

  这两个问题是:第一个是解脱我们自身创造的‘人文思想’迷信束缚;第二个是解脱愚昧束缚。

  走在第一的路上的人在找寻‘自我’-------;走在第二的路上的人在研究科学--------

  

  人之本

  

  人之本内容的确定,非常重要,这对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人生信念的建立乃至整个人类的意识走向有直接的影响。

  石可破不可夺其坚,坚,石之本也;人呢?人之本是什么呢?个人感觉性本善,与性本恶都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人之本。

  个人认为:人之本者,鲜活。

  这个观点是我第一次在网络上提出。

  鲜活者,解放自我与愚昧束缚也

  所谓“解放”,即解除、放开束缚,得到自由自在。那么什么是对于人类的最大束缚?是大自然吗?什么是自由呢?自由的本质是循道,可以循道的基础是知‘道’----

  那么人类的解放意味着摆脱什么束缚呢?那当然是摆脱自我之束缚,摆脱愚昧之束缚。

  那么自我的束缚是什么呢?让自己失去‘鲜活’的人文思想与自我膨胀的欲望;

  愚昧的束缚是什么呢?迷乱而信的导向。

  在女人缠足时期,小脚女人是成功的标志,所以人们都学习;今天呢?一些也可能不是正确的观点,被某些专家、教授所推广,教授、专家是成功的标志,那么我们又是否会因为迷乱而信呢?而且是否又会成为这些观点的‘他们’呢?

  过去的因,是现在的果。

  现在的果,是未来的因。

  有人畏因,有人畏果。

  畏‘因’之人往往可以洞悉‘因之所果’,故欲协‘因’而取‘果’,是以有畏‘因’;

  畏‘果’之人,不识其因,而须由之,故而有畏。

  附两篇以前写的小文:

  论善恶

  恶者,显其弊;善者,惑其意。故圣者之为,不以善恶为是,取本循道耳。弊,非大恶不改之;善,非大善不恒之。-

  众人皆以善为善,以恶为恶;孰不知此大谬也。

     写次文,劝人君多思,明心境也。

  

  论是非

  

  是非之源者,人之心也。

  

    心之层者,是非出焉,

  

    社会之大成,恒以道心为心,

  

    氛围之成,人之本,人之道可大存,

  

    是非可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