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中的中国汽车业


    此前受高油价、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多种因素冲击,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遭遇破产困境。经过多番讨价还价,三大汽车巨头最终将获得美国政府提供的174亿美元紧急贷款。同样,在欧洲,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最近公布数据显示,200810月市场的新车销量同比骤降14.5%,这是欧洲汽车市场连续第六个月萎缩。而在日本,其最大的两家汽车公司,本田和丰田200811月的产量同比都大幅下降。汽车业的严冬,俨然已经扩散至全球,甚至来到了作为新兴经济体领袖的中国。

    据200917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中国汽车商品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811月,汽车出口环境严重恶化,出口量为今年最低,且出口环比和同比均呈现明显下降。共出口3.58万辆,环比下降30.35%,同比下降46.50%;出口金额5.99亿美元,环比下降22.91%,同比下降30.11%。同时,200811月,中国共进口各类汽车3.33万辆,环比增长6.39%,同比增长3.50%,增幅较10月明显放缓;进口金额11.80亿美元,环比增长11.26%,同比下降1.62%。而20081217日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产量870.4万辆,销量862.98万辆,同比增长约8%9%,同比回落14.27%14.67%

    中信证券资深汽车分析师李春波表示:“经济基本面正在恶化,汽车的市场需求在缩减,同时,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普遍不乐观。对于轿车来讲,消费者消费倾向主要看对收入的现状和收入的预期,而对商用车,既要看目前经营运输的需求,同时也看未来预期,所以相对于基本面的恶化,更严重的是对消费者信心的打击。”

    另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汽车市场下滑给整个产业链带来连锁反应。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都出现下滑,利润大幅度下降,这些直接导致几家大企业利润下降一半以上,出现了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的推迟付款,进而造成多家供应商信用等级下降,部分银行不予贷款的情况。

    显然,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告别了奔腾年代,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竞争优势也在金融危机和行业全球竞争中渐渐消退,行业发展逐渐回归于理性。

    但作为未来全球汽车行业的最大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业仍具有生产能力较大和研发能力较强的优势。危机和衰退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未来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加速环保型汽车的投产。政府方面,应当鼓励和支持旧车的报废和新型绿色环保车的推出。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和欧美汽车市场的消费状况,存在着核心的不同。相对欧美和日本市场,中国的汽车保有率远未饱和,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公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07年末,我国民用轿车保有量仅为1958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为1522万辆。而美国,在2006年年底,汽车保有量就达2.42亿辆,占同期全球8.5亿辆汽车保有量的28%以上。汽车保有量的不同导致彼此消费结构的不同。在欧美,汽车消费70-80%主要是更新需求,即汽车的更新换代,而在中国,民众汽车消费大都属于首次购买,更新需求只是近几年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才出现,整个需求结构比较稚嫩。因此,也正是这样一个稚嫩的消费结构和庞大的市场空间,使得我国的汽车行业在此次危机中有最快恢复元气的希望。

李春波认为,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此次底部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内结束,不会出现长期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