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一路风雨兼程,一路高奏凯歌。然而繁荣的表象背后充满着泡沫------中国经济有着过份信赖出口导向的弱点,一旦全球泡沫破灭,难免城门失火殃主池鱼,覆巢之下,很少有一颗蛋能保证不受损伤。
当时光流转到2008年时,受内在经济规律与全球经济趋缓的影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深度调整,一场经济的“冬天”挟裹着风雪汹涌而至。如今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寒风吹来,落叶满地。全球需求突如其来的萎缩,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由高峰掉进了深谷。何况前几年过热的经济形势发展预期造成的生产扩张,巨大的银行借款造成财务压力和需求萎缩造成产能空置,将是压在企业头上的两座大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企业只有在危机中反思才能化危为机,更好的前进--------不经过几次大萧条危机,企业也是不会有成熟的战略的。我们看到李嘉诚、王石、任正非等,多早未雨绸缪,准备过冬了?可以想象,冬眠过后,他们领导的企业,会更加茁壮的成长。
但是,自金融海啸引爆以来,“世界看中国”、“中国救世界”的论调不断从媒体爆出,甚至有报道说美国效仿“中国特色”,西方世界兴起“中国化社会主义”。而一些中国大陆媒体对此更是绘声绘色,乐此不疲,并乐观表示,中国经济有信心率先恢复。中国经济没有象美国和其它国家那样恶化,请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和管理层不要居功------你们其实没有功劳。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勤扒苦做了几十年,传统的消费文化比较保守,,做的多,享受的少,整体上负债少;另一方面经济的开放还没有到那种程度,与欧美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因而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少。我们常常引以自豪的经济建设成就,都只是我们替人打工赚了一点钱而已,还值不得拿出来吹嘘------哪一个国家承平几十年,不能有这样的成就呢?这也能拿出来长脸吗?
作为政府,对这场经济危机也应该更多的反思: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欧美经济由于关联度甚高,遭受重挫,“西方不亮”的确是事实。但这些并不能证明中国经济能“独善其身”高枕无忧,恰恰相反,中国外向型企业、东部沿海地区已受重创。经济遭受冲击的程度高低,并不完全意味着制度的优劣,更不应该因此而躲在门缝后面看扁了美国。我们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经济根基。目前美国只是走向衰退的萌芽,是初始阶段,而目前美国的综合实力,仍遥遥领先于中国。
当西方不亮时,东方能不能亮起来,政府无疑有着更大的责任。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其过份地外贸依存度与投资拉动,以及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旦进一步发生国际国内局势动荡,并非可以轻易解决的。
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个冬天更多地反思,直面企业的冬天。承担起富国强民的责任,应该以更多的政策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存环境。除了借机以资源税收、节能、环保、质量、技术创新、成本管理等软约束手段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有压力淘汰落后的产能,扶持自主创新优势企业成长以外,也有责任通过减税、降息、扩张贷款来缓解企业压力,扶持企业过冬。长疼不如短疼,对那些两高一资企业绝不应该姑息养奸,尽可能为优质企业拓宽渠道,缓解企业生存发展地压力。
中国政府应直面冬天多反思,少唱高调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