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奉公的周恩来总理
4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报告中说:
“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公愤的!”
周恩来总理以身作则,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一辈子始终不懈地做到了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后,身边工作人员整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工资收入和支出帐目。
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节余部分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别无其他进账。
而支出的项目比收入的项目要多一些,大体有这样几项: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零用费(购买生活用品),
特别开支: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费。
(一)周恩来、邓颖超18年总共收入16万多元(老人民币)
平均每年 9千元(老人民币)合今16-18 万元
在这18年的全部开支里面,周恩来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总收入的1/4。这说明两位老领导对有困难的同志给予补助,体现了关爱。比如说,给周总理开车多年的司机钟步云,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遇难,多年来周总理、邓颖超都关心着他的家人。得知他的女儿结婚,邓颖超给她送去300元作为结婚的费用。在20世纪60年代这300元可不是小数了(笔者按:大约折合今人民币 6 千元)。邓颖超经常这样讲,拿自己的钱补助同志,也就节约了国家的钱,这些同志就不会再向国家申请补助了。
(二)周恩来总理廉洁自律:衣食住行简单朴素
衣着——
在人们在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
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
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
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
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
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
住房——
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
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人们修的?!”
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仁义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
周恩来对自己乘从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
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
国家进口了一批国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
“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车。”
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三)周恩来总理怎样请客送礼
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
他的客人很多,有来西花厅拜访的、谈话的,还有来请示工作的。每当快要吃饭时,他总说:“别走了,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他请客吃饭,一般都是简朴的家常饭菜,从不大吃大喝。
1952年初夏,他邀请冰心夫妇俩到西花厅做客,共进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汤,而惟一些的好菜是一盘炒鸡蛋。
冰心回忆说:“这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总理的膳食竟是这样的简单,高兴的是总理并没把我们当作外人。”
周恩来不收受馈赠礼物。1961年春节前夕,他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 (大约合今2000元)。信中说:“周总理和邓颖超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
有一次,他过去的一位老警卫员给他捎来一筐新鲜桔子。他问清值25元钱 (大约合今500元)。后,让寄去50元 (大约合今1000元)。
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 (本文根据《周恩来卫士回忆录》、《人民公仆周恩来》、《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我们的周总理》等综合整理)
请继续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