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读:
“我是洛阳人,不是河南人!”
宋沐洋/文
“身边的几个河南人都是这种样子:猪狗不如!”
“河南人放一个屁,旁边的人都要掂量掂量里面有没有阴谋。河南有很多骗子。”
“ 河南净出溜光锤(滑头’的方言)”
“造假:温州让贤,河南秉承!”
“ 河南名气最大的,还是造假的水平。”
…… 网上的流言,陌生人的诋毁。河南好像就是骗子的老窝。人们一听到河南口音的人,立马提高警惕,生怕被骗了。
河南人到底怎么了?
思索良久,仍找不到感觉。于是,我找到一名来自同乡洛阳的好友,让他提供一些看法。结果这位朋友语出惊人:“我是洛阳人,不是河南人!”
朋友道出其中缘由:京城呆上一段时日后,深刻体会到河南人的口碑非常糟糕,许多外地人不愿与河南人打交道,自己也亲自领教了部分家乡人的厉害。他苦笑说,吃一堑,长一智。不料,单位中一位来自河北的同事也说,爱人曾想为一诚实、文静而且秀美的河南姑娘找一对象,不料问遍所认识男孩,没有一个愿意见面,只因是河南人。特别是去年的最后一天,在北京西客站长途汽车站亲眼目睹的尴尬事,一车主不让河南人上车。这位同事说,自己遇到的河南人都不错,与人们流传的说法并不一样,真邪乎。
是啊,这两年河南出了不少震动全国的大新闻:开封尉氏县棉花掺假案、原阳县“有毒大米”事件、 驻马店爱滋病村、洛阳东都大火、郑州银行大劫案,不一而足。就在即将动笔的1月11日,围绕在身边的新闻似乎对河南人也并不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栏目《新闻纵横》披露了伊洛河洛阳偃师段由于取沙无度,使河床呈蜂窝状,过河者及儿童防不胜防,造成连连吃人的悲剧。紧接着当天的京城各家报纸又在重点位置刊出《京城重判“河南帮”犯罪团伙》,文章报道22名来自河南新县和信阳的农民两年内疯狂抢劫作案,最后有6名被判死刑,一幅题为《儿子死刑,母亲哭了》照片让人感慨。这使我联想到去年8月底,北京破获的另一河南人的抢劫犯罪团伙——"潢川帮"。当时,一些媒体的标题是《无恶不作!京城的河南"潢川帮"覆灭》,称该犯罪团伙“老乡见老乡,两眼冒凶光”。时下,在京城的主流媒体上,似乎天天都能见到有关河南人做坏事的新闻。
有人说,在北京人眼里,外地人似乎好人不多,把北京弄得脏乱差不说,还有那么多匪盗涌过来,进京犯事。前些日子抓到的在地下道里打闷棍的又是外地人,好像还是河南人。面对全国越来越严重的妖魔化河南的倾向──几乎无席不谈河南人笑话,有的单位写着“河南人莫入”的字样……在京许多河南文人都不能理解──非常不幸。现在京城许多中青作家都是河南人,像周大新、刘震云、刘庆邦、阎连科等,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感受到身为一个河南人的压力,周大新说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这样是一种精神的互慰,每每说到妖魔化河南人大家就伤痛不已。
河南人真的大多很坏或是骗子吗?
在京城的书店里,我无意中发现,一本名为《21大厦》的小说时下正风行。原来,这是军队非常著名的河南作家周大新的力作,他把藏在心中多年的愤懑集中在小说中。《中国青年报》以《河南作家怒发冲冠拿笔做刀枪:不许妖魔化河南人》为题评论道:“这是河南人的愤怒,对全国所有不尊重河南人的人的愤怒。”
在《21大厦》里,大厦里的房客们,有贪官、奸商、文革四种人、变态者、卖身女、怨妇……,周大新下意识中把他们都看成与朴实的河南人作对的人。
周大新操着浓浓的河南话,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几乎没有一个文人愿以那么“土”的样子示人。有一件事给促使他最终写出《21大厦》的动因。“一次酒席上,人们又哈哈谈起河南人,一位将军讲了几个笑话,一位河南籍中校把一瓶酒砰地放到桌上说:首长,请说出故事根据来,说出一个,这瓶酒我全喝。说不出你喝。全场立刻鸦雀无声,将军愣了一下,只得说,确实这些笑话是人家编出来的……他连喝三杯才摆脱尴尬。几天的会议中,再也没人说河南人的笑话了。” 周大新掩饰不住内心的愤怒,借着那位中校的口说:“一直想找到编这笑话的家伙,在他的睾丸下放一包炸药,炸了他个坏蛋!”
这位身材单薄的作家在记者面前愤怒地说:中原很穷,很落后,河南人已经受了那么多苦了,什么样的灾难在别的地方都是小问题,在河南却是大灾祸,三年困难时期,河南人死得最多。大家不要笑话他们!河南人是最中国的,河南人身上的毛病中国人都有,你们笑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河南作家张宇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 面对丑化河南人的言论,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社一位结果,在外面造成了河南人是骗子的印象。河南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说得很清楚:洛阳的兴衰,就是天下的兴衰。在残酷的环境下,河南人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常识,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切为了能活下去。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河南人的特性,智慧里带着土气,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其他的省份发生的战争,没有在河南的土地上的战争多。河南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所遭受的苦难,也是最多的。我觉得河南人和吉普赛人很相象。因为都是为了生存的原因,并且有流浪的习惯。所以说,要和河南人交往,就要理解河南人。其实,请好好想一想,哪里的人里没有骗子呢?” 是啊,天下之大,哪儿没有骗子?毕竟,河南没有“慕绥新大案”、没有“远华走私案”、没有那么多“带血的煤炭”和劈啪做响的“爆竹”,…… 河南有的是仁人志士,只是缺乏推销意识。 有朋友云: 就像山东出过好汉秦琼、武松,河南也出现过岳飞、杨靖宇、吉鸿昌。至于坏人嘛,兴你山东出过康生,也就许我河南养出个袁世凯。黄河东流去,我就不信山东那段水那么清,河南那段水就那么脏。这怪谁?!您知道杨靖宇是河南人吗?您知道岳飞是河南人吗?您知道张衡、祖冲之都是河南人吗?八成一问许多人不知,能怪谁?全怪河南人不会推销自己,树牌坊树不过别人。事到今日,亡羊补牢都来不及,认倒霉去吧。河南英雄真真正正出了不少,却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与此同时又偏偏把骗子袁世凯留给了自己,难能可贵。 我也曾问过北京身边的一些朋友,没有一个人知道围棋高手周鹤洋是来自洛阳,但许多人知道邓亚萍是河南人。据我所知,目前在国家机关、中央级新闻媒体的河南人比比皆是,著名记者穆青、纪希晨,作家李准等等,无不来自河南。如果再追溯至古代历史,彪炳千古的名人更如满天星。殷墟甲骨文、洛阳唐三彩、龙门石窟、开封宋都、嵩山少林寺……,更是享誉世界。豫剧流布全国,《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家喻户晓。 京城的一位资深记者说,也许是由于惯性,许多人总是在用偏见、无知的眼光看待河南人。起码有两件事足可以让那些侮辱河南人的人脸红。一是今年年初,第三届北京十佳外来青年评出,十佳中有两个河南人:一是家住长垣县、现任河南省新蒲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北京公司经理的冯明亮;一是家住郑州、现任北京鑫丹妮科技发展中心总经理的吴作仁。另一件事是在去年8月1日大洋网刊出《全国拨捐骨髓热线半数是河南人》的消息,报道说,河南人的热情善良在全国是数得着的!据了解,我国每年有400多万患者等待着骨髓移植。仅白血病患者,全国每年就新增4万人,每年被这种恶性疾病夺去生命的就达四五万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拨打全国红十字总会捐赠骨髓热线的人中,50%以上都是河南人,而河南省红十字会捐髓热线自开通两个月来,就有500多人拨打了该热线。如此,河南人一边在享受着一些人的白眼,一边又在干着向国人“捐赠骨髓”的“傻事”,“俺河南人真的憨?” 去年5月18日 ,作家金庸在郑州少林寺参加活动时盛赞中原文化,并说“我也是河南人”。 金庸原名查良镛,河南汝南郡人。他说,河南是一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河南人的正义和正气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谈到在和西方文化界人士的一次辩论时说,我们一个河南省的文化名人就比你们国家的多。把中原文化普及到了世界上,弘扬中原文化还是要靠河南人自己。 “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河南,文人学士众多,,他们大多文质彬彬,思想活跃,儒雅而不乏情趣和浪漫。作为河南人,我们没有必要自卑,如果自卑了,也许我们会成为卑贱之人。称自己为“洛阳人”,洛阳未必什么都好。另一位在京的很有才干的洛阳朋友就曾叹道:故乡生我不养我,北京又不是故乡,不知该漂向何方。有人断言:中原是中国的缩影,中原的强盛也是中国的强盛。固然,河南在许多方面还很落后,比如教育,每年的高考,分数线之高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本省的一流大学却少的可怜,不是河南的青少年不好读书,而是他们缺少读书机会。 2002年1月1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02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会场门口,醒目的“河南人好,豫版书香”的大条幅让人一阵激动。河南人开始注重形象了。在2001年4月份《河南日报》开展的“各方人士为河南形象献言献策”活动中,有人士呼吁,形象是金,重塑河南人的形象在于发展经济,只使把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河南人的形象自然就树了起来。 由是我想到了“形象”问题。许多明星靠“金玉”包装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若不靠包装,“败絮”就会尽现。而形象只能以“完美”、“拙劣”之辞来评判,而不能以“善与恶”来论处。再看身边的人们,总是以“好与坏”来评价各地的人们,评判中充满着歧视、偏见、浅薄和无知。前一段时间,有关“妖魔化”的话题风靡一时,一位学者惊呼:中国人自我妖魔化的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了。该学者在河南是呆了很长时间的,中原人的朴实确乎令他处处感到温馨备至,他认为一些人将河南妖魔化了。
是啊,看到一些发生在河南人身上不道德事件或灾难新闻,就认为河南人都坏或到处一团糟,这是什么逻辑?那么,河南有岳飞、吉鸿昌、杨靖宇,张衡、祖冲之,二程、杜甫、韩愈、刘禹锡,邓亚萍、周鹤洋,……,河南人做出了无数体现中华美德的壮举,你又该如何评判? 似乎难以让人想得通:为什么许多人总以伦理的目光来判定一个与伦理范畴并无多大纠葛的话题?市面不少讨论各省百姓特性的书籍和文章,什么《南人北人》、《南商北商》,特别是有一篇题为《中国南北诸省区人印象》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不乏荒唐之言。 哲人们说,地理是历史之母。不同的地域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谁都不能否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的粗狂,南方人的细腻,高原人的苍凉,平原人的坦荡。再细说,苏杭人的文静、娇弱,巴蜀人的勤劳,内蒙人的豪爽,中原人的敦厚智慧……,所有这些都是人的不同气质表现,但决不能以善恶论定。正如我们不应简单地断定牡丹花和月季花哪个最香一样,不同地域的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于是我又联想,不妨用心理学中有关气质的理论来客观看待不同区域人们所表现出的独特精神面貌。 气质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根据日常观察和人体内四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各人多寡不同的假设,把人的气质分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四大类型:1.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无意反应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这就是平时所见性情活泼的人。这种人较容易兴奋,经常为新鲜事物所吸引,但也容易见异思迁。他们联系很广,但深交不多。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表情丰富。 2.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无意反应性强并且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而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这就是平时所见脾气倔强的人。他们精力旺盛,经常是精神振奋而较少沮丧。干什么事都倾向于干到底,一般阻挠和打击不容易使他们消沉。这种人的情绪变化较快,也比较强烈,容易急躁。 3.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无意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都低;外部表现少而内倾性明显;反应速度慢,但具有稳定性。这种人不容易发动他们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做了,也不容易放下手。工作很仔细,但显得迟钝。情绪比较稳定,心理状态很少外露。 4.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严重地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不灵活。这就是平时所见遇事敏感而又多心的人。他们不够活泼,对外界反应也不强烈。经不起事,既容易激动,也容易消沉。由于这种人很敏感,常表现为羞怯、畏缩。情感的主观体验很强但表现很弱,倾向于沉闷。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上述气质类型在一般人身上表现得并不总是那么典型。大多数人都是近似于某一种类型,而同时又具有另一种气质的某些特征;或者是介乎各种类型之间的中间型。另外,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能把某些气质看作是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面对以上公认的科学理论,你完全可以将不同省份的人们进行科学的对比,或深入研究,扬长避短,如此,再也不会简单停留在“好与坏”这浅薄荒谬的判定之上了。
宋沐洋 原载于中国社会社科院主办的《现代文明画报》 2002年4月号
编后:善良的人到处都有,邪恶的小人到处都有。有人说:河南小人甲天下,洛阳尤为天下奇。其实,不能因为是洛阳人就认为洛阳人什么都好,到处善良与邪恶共存,不能一概而论。
有人说,只是比例问题,比如与一个地域的人们接触总体印象造成的,但是仍然不免以偏概全。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不同地域的人们,善良的还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