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世界最小超级大国---------以色列
这些天,世界和国人的焦点都落在了战火纷飞的巴以冲突上,可是,罗汉看了看网络上的各种文章、评论,那些所谓的“砖家”们的点评却都是出于一种不伤害双方国家民族名声、情感的基调上,结果呀,他们的理论或者就是两头堵堵、或者就是做做人所共知的总结,感觉他们在高论中却是难以摆脱发言人兼股评员的角色……
俺当然不怕得罪谁了,所以呀,俺就斗胆以浅薄的所知给你客观解读一下许多人所不知道的小小但也是大大的超级大国--------以色列。
回顾一下历史:五次中东战争,小小的以色列最后都是胜利者,而每次中东战争中,面积、人口远远大于以色列数千百倍的阿拉伯世界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每次都是损兵折将、伤筋动骨,还丢失大片领土,这里面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以色列面积只有1.49万平方公里,比北京市16807.8平方公里还小,人口也只有北京市的半数)
二战中,伟大的犹太民族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欧洲数百万犹太人被纳粹杀害,二战结束后,欧洲和美国为了对犹太人做点补偿,召开了以色列建国会议,让他们在南美阿根廷、欧洲俄罗斯、中东三地选择自己的国土,可他们却最终选择了犹太民族的诞生之地------巴勒斯坦,但这也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巴勒斯坦地区首府耶路撒冷同时也是三教圣城)
以色列建国后,世界各地犹太人纷纷回归故乡,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才学很快就在那小小的不毛之地上建立起一个军事、科技、工农业均相当发达的国家。(据说以色列人的文化程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平均每九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博士!)例如:以色列3%的农业养活着整个国家,还能大量出口农产口。另外,它的农业滴灌技术、智能电子技术、钻石加工技术等都是举世无双!在军事上,它的导弹电子制导技术连它的铁哥们儿美国也是望尘莫及,美国也极渴望能从它那里购买,可它却不买这最支持它的铁哥们儿的帐!(美国号称自己在战争中可以做“外科手术式”打击,可是,你看看以色列几次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尤其是几年前它定点清除哈马斯创始人兼精神领袖亚辛时,三枚导弹连续定点打在亚辛的座车、轮椅、身体上!美国看了不知有多少羡慕、敬佩呢……)以色列还是世界公认的世界第九大军事强国、世界唯一拥有覆盖整个国土的反导系统的国家、世界第六大核武国家(虽然它自己从未公开承认过),估计其至少拥有三百枚核武器,(这也是它依靠一座地下核电站,在美国和欧洲的支持与默认下它才研制出来的)再加上几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惨败经历让他们难免心生畏惧!所以你看看:他们谴责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的声音总是显得力不从心。就算是那个声称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国家,恐怕它也只是说说大话给自己壮壮胆而已,因为从实力上说,以色列动用核武器还是能把它灭掉的。而凭它的军事实力想灭以色列却是很困难……
在巴以的每次战争和武力冲突中,美国和欧洲都会极力支持、偏袒以色列。而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美国和以德英法为首的欧洲各国在情感上觉得对以色列有负咎感,另一方面,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犹太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话语权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再加上大家都是肩膀一齐的发达国家,因而它们同气连枝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看巴以两国人民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以色列人民是多么地团结一心噢!因为以国人口少,所以以色列是全民皆兵制度,公民在服完兵役后,就是终身的预备役状态。当然这也因为以色列经济和福利、抚恤制度发达。在以色列,不光是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家属能得丰厚的抚恤金,即便是遭到意外恐怖袭击遇难的外国游客、打工者之父母、配偶、子女也一样能得到和其国民人均年收入相等的补偿,而且费用完全由以色列国家按月终身发放。
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同属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正所谓“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在二战中的苦难岁月中,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向奥地利的犹太人签发了数千份性命攸关的“生命签证”,使他们得以来到中国上海避难,因而逃脱了纳粹的魔掌,他也让许多因此而重生的犹太人称为“中国的辛德勒”,在新中国成立后,以色列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当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代表进入联合国总部会场时,也正是以色列代表第一个向中国代表伸出了友爱之手……
当然俺也是一样对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充满热爱和同情,可是,千百万敬爱的巴勒斯坦人民呀,你们也不能总这样骂别人一句换别人一拳---------轻下惹重下噢,再说了,咱们现在全靠国际社会救济过日子,总这样子打打杀杀地民族受苦不说,也给全世界增加负担嘛,再说咱们平时想赚点钱还得去以色列打工,平时花的票票也是人家银行发行的、烧的石油也是人家加油站供应的、柴米没盐哪样也离不人家,所以呀还是和为贵才正路噢。这一点你们就应该和我们伟大的祖国学习不止了:“落后就要挨打”是我们五千年文明史总结出来的真理,你们也应该“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优先保持社会稳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咱们毕竟比以色列人多势重,等几十年后咱们也票票多多、科技军事都相当发达了,咱们也想办法发明个比它那个原子弹还牛的武器,那时候,说不定老美就连忙率领英、法、德、意……厚着脸皮纷纷自动倒戈过来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君子报仇五十年不晚”嘛,那时候,咱们再大度地也弄他个“以史为鉴、世代友好”的基本国策,他小小的以色列还不屁颠屁颠地岁岁朝拜、年年纳供噢……
ps:不论是人生、社会与国家,如果想要别人尊重你、想要得到重要的话语权,票票多多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相关资料:
世界十大军事强国(详见本博客文章:http://llfepply.blog.hexun.com/20588413_d.html)
第九: 以色列
陆军
13万人 (动员后可达53万人) 。编有3个地区司令部,1个后方司令部,3个军司令部,3个装甲师、2个师部,3个地区师部、4个机械化步兵旅(包括1个伞兵训练旅),3个火箭炮营。
主战坦克:3900辆,其中“百人队长”式800辆、M-48A5型300辆、M-60A1型300辆、M-60A3型600辆、“马加奇”7型400辆、TI-67型200辆、T-62型100辆、“梅卡瓦”
装甲侦察车:约400辆。
装甲输送车:M-113A1/A2型550辆,“纳格马肖特”式约200辆,“阿奇扎里特”“美洲豹”、BTR-50P式约200辆,M-2/-3半履带式约4000辆(大部分为库存)。
牵引炮:105毫米70门,122毫米100门,130毫米100门,155毫米250门。
自行炮:155毫米680门,175毫米140门,203毫米35门。
多管火箭炮:122毫米、160毫米、227毫米、240毫米、290毫米共198门。
迫击炮:60毫米约5000门,81毫米700门,120毫米530门,160毫米240门。
地地导弹:“长矛”式20枚(库存),“杰里科”1/2型若干枚。
反坦克导弹:“陶”式300部,“龙”、AT-3“耐火箱”式共1000部,“马帕茨”式25部。
无坐力炮:82毫米若干门,106毫米250门。
高炮:20毫米850门,23毫米210门,37毫米和40毫米若干门。
地空导弹:“毒刺”式250部,“红眼”式1000部,“小懈树”式48部。
监视雷达:EUM-2140型飞行器监视雷达若干部,AN/TPQ-37型、AN-PPS-15型火炮监视雷达若干部。
海军
约6500人(动员后可达1.15万人)。
潜艇:“海豚”级2艘。小型护卫舰:“埃拉特”级3艘。导弹攻击快艇:“阿利亚”级2艘,“海兹”级6艘,“雷谢夫”级4艘。巡逻艇:“超级德沃拉”级等32艘。登陆艇:2艘。
陆战队:海军突击队300人。
空军:一线战机至少有600架,包括110架F-4 、200架F-16、60架F-15和150架自制的幼狮式战机及120架美制A-4天鹰式攻击机,以色列面对环绕四周的有3000架战机的阿拉伯各国,其空军表现可圈可点,数量虽少于临近的阿拉伯敌国,但飞行员的素质与战机出勤,远非阿拉伯敌国所能比拟。目前以色列的主力战机为F-15,将来会继续采用美制的F-22或法制的飙风型战机或「欧洲联合战机」EFA,则有待观察。
以色列国简介 (The State of Israel)
独立日: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以色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公历,但是民族节日均采用犹太历。因此,每年的独立日不一定是公历的5月14日。
国庆日:5月14日(1948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蓝白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的颜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这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象征国家的权力。
国徽:为长方形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烛台下方用希伯莱文写着“以色列国”。
国歌:《希望之歌》
自然地理: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部,北与黎巴嫩交界,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东面是约旦,西濒地中海,南连亚喀巴湾,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属地中海型气候。
人口:625.9万(2000年统计,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3.3%。希伯莱语为国语,与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犹太教为国教,居民中约85%信奉犹太教,13%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 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3.4万(2000年)。
简史: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 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于1897年成立了“世纪犹太人复国主义组织”。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 表示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政治:以色列是议会制国家,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以及选举总统和议长。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竞选。以色列没有宪法,只有议会法、总统法和内阁法等基本法。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职能基本上是礼仪性的。议会有权解除总统职务。内阁向议会负责。
经济:50多年来,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 6万美元。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外交:开展全方位外交。保持与西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维护与美战略盟友地位;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力图实现同阿拉伯国家的和解;拓展与非洲、亚洲各国的关系。
与中国关系: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2003年12月,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5年11月,以色列政府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5年1-9月双边贸易总额达22.6亿美元,同比增长22.7%。
中东战争(Middle East,Wars of)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