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黄帝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有为与无为之分
在中国古典哲学之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被歪曲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至今无人提出异议,不仅如此,因为这一观点的谬传,还事实上发生了“倒株连”的历史问题:连虞舜、唐尧、黄帝的思想、作为、史事、形象,也被扭曲而误传误信。所以,我们在对黄帝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理论进行比较中,对此就不能不首先加以讨论。
这个被严重歪曲了的哲学观点,就是:“道本无为,而无不为”。它的原意是:自然界所存在的各种事物规律,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主观思想、意志和作为的,这就是它的常态,这就是“道本无为”的涵义。因为,自然规律,完全是由自然界所存在的各种物质及其物理性能所决定的一种物理运动形式而自然体现出来的。但是,由于各种物理性能所产生的运动及其规律所致,它事实上则又是无所不为的。如宇宙中的天体变化、地球自身的地壳运动变化,季节变化等。而这些变化又影响到地球上的草木枯荣、人类的生存、社会资源多寡、社会发展兴衰等等。就连宇宙天体的诞生、运行、衰老、死亡,亦无不由这种客存在着的事物规律而为其命运性的决定因素。这,就又是它所表现出来的无所不为。此是道“无所不为”的实际意义。
唯其如此,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做成事业,也就不能只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主观愿望、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而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做事的方法,都符合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规律。这样,看起来好像是没有按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事实上,则是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调整到了与客观事物规律相一致的状态,如此,则办甚么事都能够取得成功,达到了“无所不为”的一种境界。——这,又是学道“无为”之客观规律,以达到人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顺应自然之道而达到而大有作为的正确涵义。
然而,“道本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却被歪曲成了“清静无为”,并将此作为一个学道、悟道、修行的总则,这是一种反进步的错误思想。这个重要观点的被歪曲,就肇起于老子。秦汉以来的人们不是认为黄帝与老子的思想一致,也因此而将黄帝的哲学思想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在一起,而称甚么“黄老之学”吗?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黄帝对此是持以什么态度,又是怎么说和如何做的:
黄帝认为,道无思,也无为,但道不可违,不可逆,万物都是顺道而生,顺道而变,顺道而发展。因为“〔道〕一度不变,能适跂蟯,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蟯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①这便是道学理论上的“道本无为而无不为” 的观点;但人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智慧,要有所作为的,与
—————————
① 《黄帝经·道原经》。
自然物不同。所以,人就要学道,明道,以便顺道而行,达到大有作为、做成事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之目的。故黄帝说治国者要“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阴阳之为用”①。既知天道之不可违,就要“顺天”,并由此而提出“顺正者,用也”②,“顺天者昌,逆天者亡”③ 的著名哲学观点;知时变之义,就要“与时偕行”,做事要“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④这,就是强调把握时机、善抓机遇的重要性;知地利,就要重视地利之为用,“人主者,重地则得其根”,“不重地则失其根”⑤;知人事,就要爱民,“尤为爱民,与天同道”⑥。因而,“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⑦治国者只有做到“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⑧,才能够大有作为。
我们知道,轩辕黄帝不仅是中国上古历史上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以涿鹿之战为例,他在敌强己弱、敌众己寡、兄弟失和、都城被围、孤立而无援的恶劣情势之下,也能够充分运用天时、地利、人和诸种特定条件,以及气象变化、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不动声色地巧妙
—————————
① 《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② 《黄帝经·经法·四度》。
③ 《黄帝经·十六经·姓争》。
④ 《黄帝经·十六经·兵容》。
⑤ 《黄帝经·经法·论》。
⑥ 《黄帝经·十六经·观》。
⑦ 《黄帝经·经法·君正》。
⑧ 《黄帝经·经法·名理》。
摆布战场,安排兵力部署,战胜强敌蚩尤,就是很好的证明。
而老子抄袭《黄帝经·道原经》,为了鼓吹他的无为理论,则是将人与自然物等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哲学理论上,用偷换主观与客观概念的办法,精心设置了一个特殊用语。“道常无名”、“道常无为”。然后,由此而谈人也要效法自然之道,什么事都不要做,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此,就提出了与中国传统哲学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学哲学,就是要做到“无为”。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②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③
老子的这些文字说得很明白,你只要不做事,就永远都不会失败。譬如,作为一个将军,只要你不去打仗,你就永远没有失败的记录。一位没有过失败的将军,不就是常胜将军了么?由此,老子就强调侯王以及百姓,都要“为无为,事无事,味
—————————
① 《老子·三十二章》。
② 《老子·三十七章》。
③ 《老子·六十四章》。
无味”,①并且还凭空捏造出一位无以考稽的“圣人”以作说:“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② 由此而又诡辩道:“为无为,则无不治”③。这就是李耳“无为而治”的离经叛道著名观点。
要弄清楚历史上某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观点因何而生,按照通常的办法,就是首先要从学者所生存的历史时代、社会地位、人生经历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因为,任何个人的思想与言行,往往会受到特定社会历史的某种限制。
李耳,生存于春秋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君主统治下的侯国分封制度。是时,周王朝已出现了一定的政治衰微,各受封诸侯国因为长期拥军割据地方,自成一统,就有不少侯王称霸,乃至图谋伺机推翻周天子以取而代之的形势。李耳,是周王朝的一位官员,食周室薪俸,而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受周室分封的诸侯国君。所以,他是站在周天子统治的立场上以做说,劝导“侯王”、以及黎民百姓“无为”,而不要“犯上作乱”的。这同他鼓吹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一致的。
学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哲学,到底是为了大有作为,还是为了无所作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浅显而易懂的问题。不论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还是黄帝、管仲、孔子,无不从各种角度谈如何学道、用道、以做成事业的道理。而从未有过所谓学道就是要做到“无为”的奇怪论调!例如:
《易》经在阐明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易》道“与天地
——————————
① 《老子·六十三章》。
② 《老子·五十七章》。
③ 《老子·三章》。
准”之后,又解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①并举例道:“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②……虽然,《周易》中的这一段话说得并不贴切,学习以《易》经传承的哲理,研究、认识、总结客观事物规律,应用客观事物规律而发展科学事业,多有发明创造,以推动社会变革,主要是应用其哲理,而并不一定就是受到某一个具体卦象的启发。但是,其指明了学习《易》道哲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按客观规律办事而大有作为,而却不是像老子鼓吹的那样,要作到“无为”。
管仲说:“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③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④“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
—————————
① 《周易·系辞上传》。
② 《周易·系辞下传》。
③ 《管子·内业》。
④ 《管子·心术》。
地道,举大事用天道。”①
孔子老而喜《易》。其所喜者,也同样是喜以《易》道指导思想、言行,就能行为正,有作为。故言:“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②
世人都知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的话,但却未必都知“天命”是何所指。“天命”者何?黄帝说:“必者,天之命也”③这就是说,“天命”译成现代哲学用语,指的就是事物的必然规律。“知天命”之谓,就是说“懂得了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懂得了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办起事来就胸有成竹了。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自己的学道经历而言,不学哲学,活到一百岁也不会达到“知天命”的智慧程度。
但是,就是在老子一番偷换概念式的文字游戏式诡辩之后,学道为达到“清静”、“无为”,竟然被吹成为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并将一些人蒙蔽了两千五百多年。在这种思想风气之下,连历史都要被改写:轩辕黄帝本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以道学理论为指导,“以战去战”④,肇造了文明的国家制度的。在其组织领导之下,观天文、制历法、定音律、建典章、兴医学、统一并增创文字、提出选任贤能的用人制度、以法治国,开创了中华历史文明的新篇章。但是,汉以来的神学家们对其到处求师“以学伏牺之
—————————
① 《管子·霸言》。
② 《周易·系辞上传》所引。
③ 《黄帝经·经法·论》。
④ 《商君书·画策》。
道”①、以道治国的历史,说成是“学道成仙”而达“长生不死”;唐尧、虞舜选贤任能、禅让帝位、领导治水、立诽谤木、置敢谏鼓、广开言路、倾听民意、民主治国,则被统统被说成是“无为而治”的历史楷模。
直到今天,还常常听到有人崇尚甚么“清静无为”呀,“安贫乐道”啦等等。其实这很愚蠢:“清静无为”鼓吹的是懒汉思想,“安贫乐道”则是懒汉加空谈!这种思想的鼓吹与崇尚,是不符合中国古典哲学的一种离经叛道谬论,是使我中华民族陷入落后的历史思想根源!如果学哲学为的是达到“无为”为正确的话,那么,那种做官不做事,占着茅坑不拉屎,成天价坐而论道、夸夸其谈者,就都该进行表彰了!天下所有“无所作为”的懒汉,就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所以,鼓吹“无为”是一种反进步的思想。
因此,我以为老子鼓吹的“无为”思想是错误的,有害的,应该对这种思想进行批判,而不是进行继续鼓吹。因为,这种“无为”思想的鼓吹,是不利于中华民族谋发展、谋进步、以大有作为,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性伟大复兴的。
—————————
① 马骕:《绎史·黄帝纪》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