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文明力量拯救国人沉沦的心灵
通常,一个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说法是,只要有信仰存在,人的心灵就不会沉沦。但这是一个荒谬的说法。因为,它将信仰与精神性的宗教信仰等同了,而没有将信仰做出科学的划分。事实上,信仰分两类,一类是精神性的宗教信仰,另一类是物质性的非宗教信仰。如果说精神性的宗教信仰能够使人免于沉沦,那么恰恰相反,物质性的非宗教信仰却能够使人无条件地沉沦——当下举国上下的事实就是证明。
一个多数人熟视无睹的不争的事实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国人的精神已经普遍地陷入物质化的泥潭——金钱拜物教(统计显示约有8亿人)。我曾明确地指出,这种金钱拜物教的泛滥其危害远甚于所谓的邪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3b6b10100blhj.html)。幸运的是,这种金钱拜物教尽管范围极为广泛,而其程度目前还相对较低。这样,就为我们及早防范和应对它可能的巨大危害提供了机会和契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防范和应对国人普遍物质化的信仰呢?毫无疑问,需要一种精神性的宗教信仰或建设一个强大而科学的“精神文明”来替代它。因为,作为一种精神依赖的信仰(犹如毒品上瘾),除了替代品以外,是没有其他办法根除的。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就只有两种:或者大力倡导精神性的宗教信仰,或者提供一种强大而科学的“精神文明”产品。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大力提倡一种非本土性的比较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我们本土的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信仰,又或多或少地带有严重的功利性色彩(所谓“急了抱佛脚”)而常常会成为金钱拜物教的助力,故,精神性的宗教信仰在我们国家难以扎根。这样,我们唯一可选择的就是建设一种强大而科学的“精神文明”。只有这种强大而科学的“精神文明”力量,才能够拯救国人几近沉沦的心灵。这一点,其实中央政府早已意识到了,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思路以应对。可问题是,由于我们不清楚这种“精神文明”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而无法构建出这种“精神文明”从而使得“科学发展观”从一开始就偏重于经济建设中的合理和科学而很难落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实处。
那么,这种“精神文明”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将它建构出来呢?
需要,是生产的巨大动力。——毫无疑问,我们有可能和能力生产出拯救国人几近沉沦的心灵的精神文明产品。遗憾的是,由于国家豢养的专门生产精神文明产品的专家学者俱已成了被阉割的废人,故,生产拯救国人心灵沉沦的精神文明产品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民间”了。当然,在笔者看来,它更有可能产生在学院与民间的边缘或夹缝之间。
呜呼,吾谁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