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枋:土地“招拍挂”制度真的走到了尽头?


    ——楼市乱局下的08后土地市场变局之二
 
    目前,因房价未来走势低企,而开发成本和资金张力仍然严峻,导致国内土地市场“流拍”严重。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出让制度的缺陷已经暴露无遗,土地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招、拍、挂”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土地市场的混乱局面,但这一制度难以在有着基因缺陷的大制度框架下得以独善其身,为高房价推波助澜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或将走到了尽头。 

    土地“招、拍、挂”制度真的就会寿终正寝了吗?显然,这是一种将对高房价的恼恨情绪迁怒到土地出让制度的一种书生意气罢了。作为国家稀有资源的土地,目前除了采用“招、拍、挂”这种还算公平的土地出让交易方式外,还有那种方式会更好?显然没有。因此在短期内,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土地出让交易方式,土地“招、拍、挂”制度仍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生命力。

    土地市场“流拍”严重,只是表征了土地价格的市场化和透明化程度更加提高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土地价格回落基本上反映了土地的正常价值和市场的供需情况,对于国家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稳步健康发展都将起到短期的积极作用。

    其实,地产独立观察者许子枋认为,土地定价过低的土地出让政策框架是经济改革中的最大失误!(因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大问题,将有专文另行论述,本文从略。)大多数人认为,由于“招、拍、挂”才催生了地方政府与土地市场的“暧昧关系”,因为地方财政变为“卖地财政”,才导致地价、房价齐涨,因此近年来对这一制度的反思之潮涌起,批评之声不绝。其实,“招、拍、挂”只是一个工具,土地稀缺、短期与局部地区求过于供才是土地价格走高的根本原因,与工具何关。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于土地收益,这是制度缺陷。但导致地方政府推高地价的内驱力有更深刻体制上的原因,与工具又有何关?

    其实,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土地的价格体系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关系以及收益体系分配的效率和公正。

    国土资源部正研究通过改革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和土地收益分配使用办法来解决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收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有两点:一是采取更多的土地有偿使用方式,使得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不过分集中在一次出让;二是研究土地收益的分配使用办法,使得土地的收益分配、使用更加合理。

    这是影响2009年国土市场变局的最重大的正向因素。但将这一信息认为是政府有意终结自2004年以来努力推行的土地“招、拍、挂”制度,那是既不负责任,也是弱智的说法。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土地市场二元化管理时代行将终结!》。特别申明,本文为《国土资源导刊》对09土地市场走势预判的约稿。网络媒体可转载,但请勿删减。平面媒体转载须要与作者或其版权顾问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