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如何剖析自杀的


    据媒体报道,苏州两年间525人自杀,平均一天半就有一人轻生。中国,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权威调查显示,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壮年死因之首。接近5成的人对自杀的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从自杀念头的产生到自杀行为的付出,一条鲜活的生命在5分钟之内便终结了。避免走向自杀,了解这些人为何自杀,首先得了解我们的内心,了解我们的内心是如何变化,如何形成自杀的念头的。更关键的是,人为何会在5分钟之内就决定自杀并付诸行动呢?

这个关键就在于要掌握我们的内心基本规律。人与人之间的内心规律都是共通的,是“公共法”。不管信不信仰宗教,我们的内心规律都是一样的。在佛法上来说,心是一系列烦恼中的一种。

现在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的祖先相比,可以说差别太大了。这个差别是由于技术生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并由于前两者的原因使得我们生活比以前方便。但是始终有一点没有变化的是,我们的烦恼并没有因为生活的方便而减少。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来,烦恼不一定增加,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依据会所我们的烦恼比他们少。如果说是增加的话,就显得很悲观了,但实际上就确实是没有减少。总结历史,无论社会怎么进步,它只会让我们生活越来越方便,但不会让我们烦恼减少丝毫。因为烦恼的减少不是社会的功能。也就是说,消除烦恼不是社会进步所能承担的功能,它必须由另外的东西来承担。即,我们每个人的烦恼该怎么解决,这个必须由另外的东西来承担。

那什么能承担呢?只能由解决烦恼的佛陀的“戒定慧三五漏学”来承担。所以如果我们开启和完成了“戒定慧三五漏学”的智慧、修行,那做什么事情都会很痛快。否则的话,就是当个“逍遥自由”的乞丐,会很痛苦;当个“庞大权力”的总统,也会非常痛苦。如果开启智慧的话呢,当个乞丐也是非常痛快的乞丐,当一个总统也是非常痛快的总统,因为他就有智慧去面对人生。那如果没有智慧,他就是当个总统都是很痛苦的,甚至会经常产生自杀的念头----什么时候跳楼。

我们所接触的人有各种层次,高的低的。如果他没有智慧,那烦恼是公共的。这个跟他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没有一点关系。如果每个人采取了合适的方式,按照我们佛陀所教导的修行方式,按照他的修行方式去实践,而且能够体会到这些实践所带来的效果,那我们会看着烦恼慢慢地得到调整,我们的心也就慢慢得到调整。也就是说通过修行、实践,心能够安宁、豁达,面对顺境和逆境时,能够甩得开。

原本我们的心缺乏训练,就显得很随意,很乱,就像成语里面讲的“心猿意马”。没有训练的心,就像一头没有经过训练的牛一样,你要它耕田是不行的,它不会听话的。而心有是主导我们的行为、主导我们的意识的。即,心是我们的“老板”,心说你做这个吧,我们就听心的话我们就去做;心说你说这个话吧,我就听心的话说这个话,心就是一个主导。

对心进行训练就必须先了解它。心又是不断变化的,这一个霎那是这个念头,下一个霎那是另外一个念头,不断变化的,没有一个恒定的面孔。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森林里面迷路,来了一个小孩不认识的向导,不知道是好人还是坏人,那这个小孩子就处于危险当中。我们不断“来”的心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我们不知道,那么我们就处于危险当中了。所以我们要对心进行训练。

一天,白居易去见鸟窠禅师,一个修行很好的禅师。鸟窠禅师住在一棵树上,不是住在房子。他在树上搭一个像鸟窝一样的“巢”,插在松树上面就那样住着。白居易看见就说:“禅师,你住在树上太危险了!”意思就是说,你在树上搭个鸟窝,会一不小心就滚下来摔跤的。鸟窠禅师就说:“我不危险,你才危险!”。白居易说:“弟子位正江山,何险之有?”因为他那时候刚刚升官,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所以说自己哪里有危险。鸟窠禅师就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而非险乎?”意思是说,柴和火互相支柱,我们的心霎那霎那间不断地变化,难道这还不危险吗?

心在不断地变化,这是非常危险的。在佛教里,这是相当重要的道理。其实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心,了解它的特点。界定对错,切断错的,留下对的,并继续发展对的,或者说,切断恶法,发展善法,这就是修行。就等于是我们在一个公司里面工作,我们必须了解老板,了解他的特点,那工作就会顺畅。

我们没能掌握心的变化规律,所以难以控制它。心难以控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难以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的“学”,跟今天的“学”完全是两码事。孔夫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最核心的是他对人生真理的一种探索,当然也包括了谋生技能的培养。因此,正因为他的“学”有这样的含义,才能“三十而立”,否认立不了。也就是说,孔夫子“学”的方向正确了才能“三十而立”,也就是说生命有了非常坚固的立足点了。若“学”的方向走偏,即使到了四十、五十、六十,他的生命也是没有立足点的,还是非常飘浮的----就跟随风倒的墙头草一样,东边风吹来就西边倒,西边吹来就东边倒,没有原则。

他的生活没有原则,对自己整个生命状态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且坚信的宗旨,就表明没有“立”。不是说到了三十岁就一定会“立”。相反,以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能四十而立也就不错了。有了“三十而立”才能有“四十不惑”,没有“立”,到了八九十岁还是难以“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