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齐桓公以为,以管鲍的交情,管仲的接班人非鲍莫属,可管仲却向齐桓公推荐隰朋任宰相。齐桓公搞不懂,管仲就给他分析道:“鲍叔牙是正人君子,疾恶如仇,是非感太强。官场历来是一个鱼龙混杂、藏污纳垢的地方,没有一定的柔性是很难立足的,因此,鲍叔牙不宜为相。”同时,他忠告姜小白:绝不能让竖刁、易牙、开方等人掌握国家权力。
管仲死后,齐桓公驱逐了竖刁、易牙、开方。鲍叔牙非常高兴,使劲为自己的领袖欢呼喝彩,说:“您做得太对了,太英明伟大了。您早就该这么做了。这真是大快人心啊。”齐桓公也很受鼓舞,他说:“这是仲父生前叮嘱我一定要这么做的,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他。想起我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我心里就暖洋洋的。”
隰朋接过管仲的重担,自感压力很大,不到一个月,就呜呼哀哉了。鲍叔牙接了班,老鲍果然疾恶如仇。齐桓公驱逐竖刁、易牙、开方后不久,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寝,难受得像犯了大烟瘾,生活味同嚼蜡。最后,还是又把这三个奸臣给招回了宫伺候自己,把鲍叔牙气得吐血而死。易牙、竖刁、开方等人终于又回来了,年老体弱的齐桓公被完全架空了,直到他最后一天早晨醒来,发现全世界都抛弃了他。
齐桓公夫人多,儿子也有十来个,每次有哪个老婆要求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他都答应,结果所有的老婆都以为自己的儿子是太子,可最终谁是太子连齐桓公也不知道,搞得五个兄弟争着接革命的班,闹得是一塌糊涂。易牙、竖刁得意洋洋地宣布老大无亏继位,开方不同意,他要拥立公子潘,于是带着自己的卫队杀上大殿,血战公子无亏。结果是难分高下,公子无亏占领了大殿称王,公子潘占领了右厢做王,老二公子元也要分一杯羹,带着自己的亲卫队抢占了左厢。老五公子商也来凑热闹,占领了广场,另立中央。结果,齐国一下子有五个继承人,颇有点五权分立的样子。这时候弥留之际的齐桓公却早被关在后宫,没人送食送水,凄惨地死在宫中,享年七十八岁。
最后,老三公子昭继位,他是当年齐桓公和管仲选立的太子,托付给宋襄公招呼。五子争位的时候,公子昭只好跑到宋国找监护人帮忙,宋襄公正想做霸主,就带着维和部队,带着两百乘兵车,浩浩荡荡涌进齐国,拥立真正的正统公子昭了。管、鲍几家联合干掉了竖刁,攻下了大殿,砍死了公子无亏。易牙乘乱逃跑。公子昭即位,是为齐孝公。齐孝公孝道为先,大吹大打地厚葬了齐桓公,赦免了夺位的诸兄弟。
齐桓公驭人风格评析
这是典型的君弱臣强的班子组合。单纯从领导能力来讲,齐桓公的才能和品行绝非出众,他之所以能成就霸业,首先在于他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尽弃前嫌,采纳鲍叔牙的举荐,启用具有经天纬地之贤才的管仲及其同僚。其次就在于齐桓公对管仲“不知贤,害霸;知贤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这一观点的认同与执行。因此,齐桓公对管仲及其班子绝对地坦诚相见,很好地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他们这样的君臣之间,不存在普通帝王那种高深莫测的心术和诡诈的权谋。齐桓公最成功的地方是肯给管仲施展才华的空间。当然,管仲也很幸运,正是因为齐桓公的平庸和齐桓公对他的绝对信任,才使得他能在历史舞台上有充分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