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友挑战在下,说笔者多年写的东西都是言情说理为主,文字多,数字少,其实打由2004年开始,开设CEO课程,已经开始将教材符号化,什么(+,-,×,÷),前后底顶,都是一些非常符号化,环球化的管理概念,21世纪私募风投崛起,成了当世的新炼金术,世人每偏好短浅,更偏好短钱,于是流于肤浅,但其实“浅”并不简单。
有新客户季度增33%纯利,这事情局内外人看后,都不会觉得有什么称奇之处,但若果用复利概念演绎出来,就是一条非常不得了的婆仔数:假如一家企业是税后盈利是2千万,看到2千万这数字,很多股民都会产生轻蔑之心,而企业融资界(Corp Fi佬)就更加会轻皱眉头,心忖:上主板都未够资格,一般私人公司,其由单一大股东(通常兼主席及CEO),大部分会使用低比例再投资法,即是由今年的盈利,拨百分之三十或更低出来,再投资在业务之上,而部分款项,可能更会是放在业务与非业务之间的购买物业上,实际真正再投资的比例更低,可能不到百分之十。
(1.3)9>10 一点三的九次方大于十
无论种树也好,种金也好,肥料都想悭,焉能长株壮大的果树出来呢?假设每年四季,有三季是会增长,有一季大家玩放假,以30%连续增长9季,即三年,就是十倍利润,由2千万三年后变成2亿,假设大股东今年以这盘2千万纯利的生意去放盘,平均以5倍计算,价值是1亿,但若等3年,盈利达2亿时再放盘,可以10倍成交,价值就是20亿,先不要跟我说什么行业不同,出售时同IPO还是行内出售(trade sale)等次级问题,以上的故事即是用个2千万盈利企业的汤底,用3年时间,可以变成20亿。
5倍?/10倍?/100倍?
笔者认为这个算式,可以解释了私募种金的基础,或者再白一点,若阁下有本领每年将一家2千万盈利企业连续3年以2.15倍增长,你就可以变20亿出来。心水清之辈可能会说笔者,这条数用盈利算,是2千万变2亿,是10倍数,用市值计,由1亿变20亿,是20倍之数,为什么你竟然说2千万变20亿,是100倍之数,是不哗众取宠?有误导之嫌!这中间的学问可大了!一般的2千万老板,整个思考是一种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超高级打工仔心态,他们只着眼自己的收益,每年由2千万增长了多少,而且一想到要增长时,他们的脑袋更多由非经营,非本业的方式去求,例如求诸地产股票,甚至有时身痕去投资一些全无把握的行业,他从来都不是用犹太人概念,“生意是打造来卖的”,永远没有为自己的企业作估值,与其觉得自己坐拥一亿的小富,会更觉得自己是年入2千万的打工仔。
而当他们去创富的时候,一般的想法是每年增百分之30收入就算,即是第零年2千万,第一年2千6百万,第二年3千4百万,第三年4千4百万,若果没有高手提醒,他竟全忘记了他自己3年后可变20亿富翁,而不是4千多万收入的假打工皇帝,而当他有4千多万时,就算走去上市,他通常只会将他公共配售完成的部分,才当成他的个人资产,如4千4百万×5×25%(5倍上市,出售25%于公众),即5千5百万,5千5百万与20亿,这不是36倍的分别,心理上的底气差距远不止36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