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会相信杨振宁的预言吗


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庆祝会上称“20年内中国本土会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称20年内中国本土定会出诺奖获得者。1957年与李政道以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夺诺奖的杨振宁,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与逾百师生一同为身在美国的前中大校长高锟庆功。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杨振宁说,高锟获得诺奖一事,增加了他对中国本土得诺奖的信心。“我曾经再三讲,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10月8日中国新闻网)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如期公布,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则好消息几乎让国内的每一个主流网站都纷纷报道。我们为他骄傲、自豪。但同时,也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慨叹: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他们的身体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却无一是中国本土诞生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一遗憾几乎成为国人 “心病”。而杨振宁“豪情万丈、信誓旦旦”的预言似乎给国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虽然他已经讲了好多年了,但有些人听了还是很激动人心。他的预言能否变成现实?我无法去揣测。但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居然培养不出一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实在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曾指出,在过去10多年中,中国的论文数量大量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全国政协常委张涛给出的一个数据更是惊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还会滋生不良的学术风气”。在中国的高等院校,甚至名牌高等院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抄袭等学术腐败的丑闻。中国的学术界的确存在问题,这不仅是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受到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一棵树长成了病树,不仅是这棵树的问题,更要看到树所扎根成长的土壤是不是有问题。这么多华人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中国人的基因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优秀的种子没有在中国的土壤上长成参天大树,却在异国他乡发了芽,这不得不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土壤和生长环境。

 

80年代曾经流行过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飞速腾飞的奇迹,造原子弹的科学家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在经济地位上都有了大幅的提高。然而,快速发展却让国人滋生了急功近利,走捷径等浮躁的心态,这种心态也蔓延到学术界。大学应有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和潜心向学、不断突破、对学术的单纯的执著精神,在很多高校都成了稀罕物,唯有名利二字,成为不变的追逐。学术假借种种利益集团的名义,唯独不代表学术本身,因此也就越来越丧失自身的独立性,更不可能结出肥硕的果实。

 

当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且着力改善这一问题。现代科学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起步较发达国家都晚很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学习国外已有的先进文明成果,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稳步前进。只要坚持对宇宙、自然和人类本源的探寻精神,坚持为人类的最高利益谋福祉,相信我们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定可以像杨振宁预言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点击这里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