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金九银十”现象今年不会在楼市上再次重现,我们通过媒体所知晓的报道、数据显示:“金九”表现平平,“银十”开端乏力。“十一”黄金周期间,作为房地产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成交均不理想。在北京,日均签约96套,比去年同期同比下降约63%;在上海,日均成交139套,略高于2008年的112套,但明显低于2007年的211套及2006年的174套;在广州,一手住宅总成交量992套,远远低于“五一”黄金周;在深圳,5天的“秋交会”仅成交新房567套。那么,“十一”黄金周期间,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迎来楼市“开门红”呢?
今年以来,在政府各项刺激楼市政策的作用,以及大量流动性溢出的作用下,上半年楼市先是出现“小阳春”,并进而在5、6月份出现火爆局面,促使楼市成交量达到并超过了2007年楼市最高峰的水平。但是,进入7月份之后,一些城市的楼市便开始进入“价涨量缩”的滞胀阶段。面对“价涨量缩”的局面,在九、十月份更是表现的尤为明显。“量是价的基础”,一些悲观人士由此认为:高处不胜寒的楼价已使得需求萎缩,国内楼市有可能进入下调周期。甚至有人据此断言:国内楼市即将迎来拐点,如果这种情况在四季度发生,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复苏将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事实真的如此吗?国内楼市迎来拐点之说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先生认为“国内楼市即将迎来拐点”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他指出:拐点不是看几个城市的销售量下降或者个别城市的房价回落,毕竟其他指标如开发投资等同比下降但环比在上升,而且即使是销售量和房价,与去年同比也是上升的。所以不能因为这个市场一些正常的局部的变动,就来推出一些不准确的结论。从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来看,包括房地产的开发投资,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如何处理好当前的保增长和保民生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当前保增长、保稳定和今后中长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确实都是比较难的问题。或许朱中一先生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士的观点,但他说的也未免太过官方了,或许有些人士会对此有所保留。
那就让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一方面,上半年,出于对后市运行的谨慎和回收现金的急切心情,开发商在加速倾销库存的同时,并没有加大开工量,导致下半年国内楼市由此进入了类似“青黄不接”的阶段,即原来的库存已被大量消耗,后续的房源供应则还须一定的开发建设周期才能实现。另一方面, 在房屋成交量连续环比下跌的同时,开发商继续看好后市,敢于不断拿地,甚至不惜代价频频制造“地王”,表明目前开发商们为缓解房屋供给压力,普遍在上游领域加大了购地的力度。在笔者看来,7月份以来部分一线城市“价涨量缩”情况的持续,是楼市遭遇供给瓶颈的具体体现,而国内宽松的货币流动性和经济复苏的持续,将继续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正如安邦分析师指出的那样:在明年年中货币政策紧缩和房屋供给能力释放之前,国内楼市遭遇明显调整拐点的可能性很小,更不会出现雪崩式的价格下跌。
对于笔者来讲,正如图中那位人士所期盼的那样,我是衷心希望国内楼市快点迎来拐点的,但我这样的想法恐怕在近期内又是无法实现的。毕竟,房子这个事情不是三言二语能够讲得清楚的。对于政府部门来讲,既怕大涨也怕大跌,大涨时房地产商开心但老百姓有意见,大跌时老百姓开发商恐怕都不满意。对于开发商来讲,能够获取最大的利润是其出发点,至于房子质量如何、老百姓对房价是否有承受力等是不太注重的,涨价是其获得更多利润的主要渠道。对于老百姓来讲,没有买房时盼房价跌,买了房子之后又盼房价涨。因此,按照市场自身规律走吧,总有一天会出现拐点的,至于是一年、两年或者N年,那就走着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