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十周年庆典
暨第五届中华文化与21世纪新文明国际研讨会
1999—2009
首届群测群防天灾经验交流会 首届人间佛教实践与理论探索研讨会
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组织委员会 普陀山佛教协会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2009年10月11日在北京举行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中华龙凤传人的香火不灭。风流人物历代层出不穷。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火花激烈碰撞,不断推陈出新,创我中华壮观的精神及思想启迪之光。秦之大一统,汉之文景之治,唐代盛世与乱世,宋、元、明、清几百年间的朝代变换,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的,是对中华文化文明有所贡献的贤者名字。化为粪土的,是那些对中华民族振兴无所贡献的混世虫们,不管他们是帝王将相、万户侯还是万贯家财的巨富财阀。时代风云变幻,西学东渐,和平演变,金融危机风暴促使国人觉醒,东风又劲吹,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奋发图强,苍茫大地回响着中华渴望世界和平的声音。新世纪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令人振奋!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复兴的基础是民族文化复兴。
中华文化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肩负的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为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尽心力,开创中华美好前程,无愧时代,无愧今生!
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作为国内外从事中华文化研究最前沿的学术团体,十年来坚持公益免费学术活动五百多场,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联合签名推出了《中华文化复兴宣言》,并将研究成果编写出了中华文化复兴系列丛书。
2005年1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如意人生文化研究中心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15万生命遗下的呼唤:预报天灾比赈灾重要”报告会,使人们了解到中国天灾专家在该领域领先世界。依靠中国的传统科学,在“非典”时期,举办了专题研讨,准确预测出“非典”结束时间。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未发生的四月间,提供预测报告给有关部门,为政府提供参考。
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举行《中华文化复兴宣言》百万民众大签名活动。
2、 征集《龙魂》词、曲,唱出中华民族共同心声。
3、 中华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工作(家庭读经、诚信企业、健康百科、人与自然等)。
4、 拍摄历史巨献《构建和谐社会,开创复兴之路》电视专题片。
5、 组织“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
近年来,中国受西方文化冲击很大,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渐渐淡忘,甚至摒弃。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复兴中华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活动是中华文化的特殊载体。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古时认为龙是天地间神圣主宰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现在普遍认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天安门的金龙和国徽组成金龙和玺图;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古人认为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是是神圣的吉祥物 ,对龙的祭祀活动盛大而隆重,大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运昌盛,年年好运,萬事如意。
在19-20世纪的东西两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有一些人把中文的“龙”字译成英语的dragen。这种译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Dragen在英语中是个贬义词,它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类似蝙蝠的,皮翼状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喷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
而“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则是个褒义词。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周易》中记载:“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尔雅翼》中,对龙的具体形象作了生动的描述:“角似鹿、头似马、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因此可见,中国“龙”自古以来就不象dragen那样,与英语的dragen和中国的“龙”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中国的“龙”与英语的dragen毫无关系。
“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上穷碧落下黄泉”,苦心孤诣,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中华文化复兴的艰辛探索。步履逶迤,但步伐坚定。一路走来,荆棘丛生、杂草密布,但我们始终奋然前行。
蓦然回首,过去十年已留下一串串清晰而扎实的脚印:
1、出版“中华文化复兴系列丛书”。现已先后推出三本,分别是:《改变命运——神秘的天机》、《中华文化与21世纪》和《中华商道》,另有几本如《21世纪人类新文化纲要》、《千万别登错了健康快车》、《黄帝内经注释》、《中西医治病对比》等正在等待出版。
2、先后组织并主办500余场专题系列讲座、研讨会。其中有:“神秘文化揭秘”系列讲座(共30期)、“从中华文化看21世纪世界专题研讨会”(100次)、“中华文化精华系列讲座”(50期)、“创新文化系列研讨会”(50期)、“社会文化现象系列研讨会”(60次)、先后主办或参与主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九次。其中有:“首届中华文化新成果报告会”(2003,4)、《致杨振宁教授公开信》(2004,10)、“十五万生命遗下的呼唤:预报天灾比赈灾更重要报告会”(2005,1)、“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2005,3)、“中华文化与21世纪新文明国际研讨会”(2005,6)、“首届商界精英论道擂台”(2005,12);《非典的中医药防治与预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文化活动策划》、《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引起的思考》、《人患禽流感的中医防治与预测》、《对十一五规划建言——关键五年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等等。
十年多来,以李伯淳执笔,张岱年、季羡林、吕炳奎、侯仁之等学界泰斗与80余位中华文化研究者共同签名发布的《中华文化复兴宣言》(2001,10)为中华文化鼓与呼,团结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在社会反响强烈、影响深远、声誉日隆,可以说真正拉开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恢弘序幕,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
十年来,举行的多次重大活动、大型研讨会等均引起了众多专家名流的关注及各大新闻媒体(含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大公众的好评与热烈反响。
作为国内外从事中华文化研究的最前沿学术机构和最大的中华文化公益性活动,十年成绩已成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又将推出“复兴中华文化大行动”,致力于探索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和魅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意在团结海内外有助于中华文化复兴的一切人士,共同完成中华文化复兴伟大工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华、和谐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中华文化复兴宣言》的发布,是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全面开展的一个重大标志,由此正式拉开了21世纪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恢弘序幕。这一宣言,与三年后由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杜维明、王蒙等发起, 70余位文化大家、学界名流共同签名的《甲申文化宣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作用,必将赢得全社会的广泛呼应和强烈反响,必将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团结和影响数万乃至数十万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唤醒和激发上千百万民众!人们会重新审视倍受误解、惨遭践踏、历经冤屈、受尽诬蔑和荼毒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是龙子龙孙,龙的传人,中华文化自然就是《龙魂》。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征集的《龙魂》歌词歌曲,就是希望能表达、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以便为中华文化复兴能更广泛传播。中华文化既有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大道之理,又有安邦治国之略,经世济民之学,为人处世之法,修身养性之术;既有系统完整、自成体系的哲学,又有独树一帜、足堪与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相媲美的人文社会科学;既有精湛、高深、玄妙莫测的科学技术,又有丰富、高超、独一无二的各种文化技术产品;既有宏观的大道理、大科学、高技术,又有微观的个人身心修养修炼之道、之学、之法、之术、之器;……
中华文化(或者更广义地说东方文化),在对生命对心灵、对人类本性乃至外推到对宇宙、自然、社会的整体系统认识和对天地人关系等等的探索、研创、体悟、实证上要比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深入得多,系统全面得多。中华文化(东方文化)独特的内求法、辩证法、和谐统一论、天人合一观等与西方文化、西方现代科学的外求法、片面唯物论、矛盾斗争哲学、自我中心主义及其无限膨胀扩张发展等迥乎不同、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对比。中华文化,其巨大伦理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种种实用价值等不言而喻,其美好发展前景无法估量。
目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的竞争。如何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经营管理思想,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是当务之急。为了更好推动中华商道的研究与传播,使更多人认识到中华文化复兴的价值,就需要将中华文化在解决目前世界性难题中的新成果广泛传播,因此我们将会组织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的新成果开展巡回报告。
《当代民族脊梁——当代风云人物录》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每个民族也都各有自己民族的中流砥柱。时势造英雄,英雄主时势。在当代,我们的风云人物在哪里?在世纪之交的东方,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又是谁?
时代风流人物在历史与社会舞台上的喘息与奋斗,挺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文化的复兴,很大程度上要靠他们去传承、去开创。他们,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推动、促进并最终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重任在肩,奋力前行,任重道远,上下求索。他们的精神和智慧,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弘扬、光大!
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苦苦求索、呕心沥血、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百年强国梦,激励了无数革命先烈、志士仁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死而后已、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复兴史!必将为后世子孙回顾过去、追溯渊源、追忆先贤在21世纪初的历史功绩,留给后世的一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创建中华文化复兴学院
为适应世界性儒学热和复兴中华文化需要,需要培养国际型与促进中国发展的特殊型人才。中西合一,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百家争鸣、不拘一格。培养具备兼通东西方文化和东西方科学的有宽厚治学基础的国际型高水平实用型和研究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对中华文化人才的需求。教学内容突出中华文化特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国学修养,区别于目前国学院的专业设计和课程安排。
医疗保健系:中医专业、中药专业、养生保健专业
建筑文化系:生态建筑设计专业、生态建筑装饰专业
经营管理系:管理专业(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专业)、商业文化专业
国学伦理系:宗教伦理专业、民俗礼仪专业
东方语言文化专业:传统经典专业、文字学专业、实用语文专业
设置四个中心:伦理研究中心、经典研究中心、健康工程研究中心、成人教育中心。
举办成人适用的中华文化经典系列讲座和培训。如:中国哲学、中药鉴定、儒学精华、自然国学、中华医道、中华商道等。
课程安排:中西文化兼融,中华传统文化占70%,西方相关知识占30%,所有专业课都要开中国古代哲学及传统养生课程。
中华要复兴,文化必先行!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大张旗鼓地呼吁有识之士应全力以赴地支持和积极参与复兴中华文化大行动,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做一个不愧于时代的中国人、做一个有大爱的中国人。
商业界人士讲“白和起家”、“东山再起”、“大业早成”、“意识开发在商业界的运用”等,但一些人为了求得一个“吉祥号码”,如:888、666等,就一掷数拾万,这就属迷的表现。 市场竞争产生的动力!但一些企业界的朋友认为企业发展只要能打通关系、融到资金、拿到项目就行了。然而突如其来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企业界许多人在商海之中大起大落,人们认识到了商场真是如战场,使你感到烽烟滚滚、草木皆兵而惊心胆战。 有许多企业几十年来生产的产品都没有更新换代。这样一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启动,自然也就不能逃脱在商海中被淹没的厄运。
过去企业界许多人总是认为有了资金什么都好办,结果是有了资金什么也没有办好。当今仍有一些人抱着这样的观念,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其结果是一会儿被骗,一会儿被套牢,
中国企业要打败世界其它对手,只有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企业的发展,资金并不是主要的,有资金而使用不当反应赔得更多;项目也不是主要的,有好的项目不会操作,那么好项目也带不来好效益;关系也不是主要的,有了关系不会处理和应用好关系,反而会被关系害了自身;人才也不是主要的,因为有了人才不会管理应用人才,人才会变成蠢才。那么什么是最主要的呢?奋斗的目标和文化意识开发是最主要的。当今社会充满竞争,未来社会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要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能任凭风浪稳坐钓鱼台,那就应该具备测风识浪的能力。
竞争的根本是智慧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曹操亲率百万大军攻打刘备。这时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魏的决策,他亲到东吴同周瑜共量破曹之策时,二人不语,各自在手中写出方案,然后两人伸出手一对,手中都写有一个“火”字。果然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指挥弱少的兵力却轻破了曹操百万大军。可见,共同的见解和配合谐调很重要。
企业靠外界出谋划策不是根本之法,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那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其意为:用兵打仗是没有固定的形势的,就如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在商场的竞争中也是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是商业竞争立于不败之敌的根本。
善商者往往不埋头于日常事务之中,而保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觉状态。对机会常有预见性,而不是见招拆招,疲于应付。古代圣贤老子所云:“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不规,见天道。”庄子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我国古代圣贤在这方面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总结出了许多很好的方法,而当今未能去深入认识、挖掘、整理。谁能充分理解中华文化蕴藏的超凡智慧、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天地人合一”思想。就会利用其产生无穷的价值,产生无穷的财富,就有能力在世界大市场竞争中获胜。
飛起玉龍三百萬 我们叫龍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