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勋华:即尧和舜。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尧舜都是圣明之君。
[3]《诗》:既《诗经》。《书》既《尚书》。
【译文】
当今皇上秉承伏羲、皇帝的雄姿,兼具唐尧、虞舜的美德,使贤明才能之人辅佐,无论远边近处都得到了抚育。忠臣与孝义,天下之人要永远同守。臣下马融是一个山野岩居不起眼的小臣,天性愚蠢厚朴,但身受着皇上的德化和恩惠,怎敢默默无语呢?写作此《忠经》,对天下多少是会有益的。虽然我的言辞道理浅显,不值得受到称颂,但却涵盖了忠贞之意、劝善之意。劝善是个大事,但无论如何也不及忠贞和孝义!这里以地位的高卑为持序安排篇章节目,援引《诗经》、《尚书》以显明纲领,我是以古人为示范,岂敢无根无据的虚造?凡其中和古人之意有异有同之处,那也是按实际事理应当变异的。在《忠经》里有时和古人之意相对来明确其意思,有时稍作更改来成就其一类,有时删减耗损来简要其文字,有时增加补益来完备其事理,目的在于以忠贞和孝义相对应,因此写成十八章,藉此来宏大极公正之道,劝勉人们真实忠诚。忠臣是立国治国的根本,是臣下侍奉君主的关键。作为人只有从树立德开始,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也是我撰写《忠经》的本意。谨序。
天地神明章第一
【原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1),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各;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2)。”
【注释】:
(1) 社稷:土、谷之神。后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2) 词句出于《尚书.大禹谟》,原文“人心唯徵,道心唯徵,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今译】古时最好的治理之道,是上下同心同德,以此来获得天赐的福佑,也就是以忠贞为根本的准则。上天所覆盖的,大的所承载的,人们所履践的没有比忠贞更大,更重要的了。忠的本意就是忠,意思是极公正无私心。上天没有私心,所以春夏秋冬四季按顺序运行;大地没有私心,所以万事万物得以生存;人若没有私心,就能得到大吉大利的回报。所谓忠,是指要一心一意。立国治国的根本,为什么要在于忠呢?原因在于忠能坚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国家长治久安,并可以感动天地、感化申明,更何况对人的好处呢?一个人自身懂得忠贞,在家能治好家,在国也能成就大事,所以人们的言行必须专一忠贞。自身一人专一忠贞,只是中的初级阶段;对家专一忠贞,也不过是忠的中级阶段;只有对国专一忠贞,才是忠的最高境界。一个自身懂得尽忠可以任官得俸禄,一家人懂得尽忠则可以是全家亲密和睦,全国人懂得尽忠则可以是举国上下安定有序。《尚书》中说:“精一的恪守专一,诚信地保持中道。”
圣君章第二
【原文】 惟君以圣德,监于万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1),以临于人。则人化之,天下尽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禄贤官能,式敷大化,惠泽长久,万民咸怀。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扬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尽圣君之忠也。《诗》云:“昭事上帝,聿yu怀多福。”(2)
【注释】[1]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因封建帝王把天下据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故意宗庙作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2]此句出于《诗·大雅·大明》,原文为“维敕此文王,小心翼翼,昭示上帝,聿怀多福。”
【译文】
君主帝王以圣明之德统治着全国,但自下层百姓到上层官僚,对君主帝王各行其尊。帝王的职责既要上事提天,又要下事地,还要治理国家,统领所有人民,人民也因此得以教化,所以人们都必须竭尽忠心来侍奉居于统治地位的君主。但只要君主能小心戒慎从事,也一定会更加贤明。只要君主能任贤任能,实行仁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