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利润的分配及其后果
利润是反映企业效益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因而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的利润总额越大、利润率越高,对企业自身和社会整体也越有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账务反映的利润可以有相当大的虚假性。重要的是,虚高的名义利润也是被纳入利润分配范围之内的,这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也有必要分析形成虚假利润的社会原因,及由此造成的后果,这是本文的重点。至于隐匿利润属于另一类型问题。
一、导致虚假利润的若干社会原因
(1)资产支持证券等衍生品价格虚高带来的名义利润。此次美国的金融(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前些年美国的资产支持证券的严重畸高的交易价格带来的众多金融机构的高额利润,既非产业周期正常变动所致,也非某些产业部门在相应的时期经济状况特别好所致。相反地,资产支持证券畸高的市场价格的直接原因是人为推高和投机性交易机制。并且,这些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产品银行的房产次级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质量实际相当差。只不过有些贷款设计的初期利率较低,因而借款者还贷能力低下状况一时尚未反映出来;当进入设计的还贷利率明显升高时期,贷款质量问题就表面化了。金融危机发生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由此引起大量资产损失,包括一部分次级贷款的损失、更大数量的与次级贷款相联系的资产支持证券大幅度贬值。此时,前些年相当一部分企业利润的虚假问题,才真正浮上了水面。
在这里,不免要提出以下一类问题:美国的资产支持证券,前些年为什么会形成相当高的市场交易价格,并为当时的投资者所接受呢?因为,非股票类型的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当初愿意接受的相当高昂的市场价格,至少也有若干讲得通的理由。——就如现今金融界人士所指出的,这一类的金融投资产品,往往是由多种金融投资组合而成,如果产品的设计者所给出的和注重的基本上是以良好的市场状况为前提,而不顾及、甚至有意忽视可能出现的不利条件,例如忽视贷款质量的下降因素、对贷款的利率有意设法计成前期低利率后期高利率,在整体经济较好时期,这些资产支持证券所依托的基础资产通常也不会发生重大问题,从而,这些资产支持证券实际存在的重大隐患也似乎并不存在。相反地,当整体经济运行低落时期,资产支持证券所依托的基础资产本身就问题丛生,资产支持证券过去一段时期的高回报率很快就成了镜中之花。而全社会一段时期里普遍的投机热潮,将使这一类的经济问题迅速积聚。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实际已告诉人们:数量极其庞大的证券资产等金融资产的形成虽然有其客观的基础,但又有其相当于大的独立性;金融资产包括证券类资产一旦严重背离社会的基础资产最终制约的价格水准,一段时期里表面上的风光终究不可能长久维持,随之而来的是以往积聚的问题的集中暴露。由此带来一系列重大问题。
与我们当前研究的主题相联系,企业在前几年取得了名义上的高额利润的时候,以此为对象的分配随之发生。当时美国许多著名企业的高管人员的收入甚至高达上亿美元、几亿美元,几千万、几百万美元则是小儿科了。企业的高管人员并非只是总裁或最高执行官一、两个人,而是数量并不太少的高管阶层。另外,利润分配的基础方面自然是按投资者的股份资本进行分配。
(2)存量资产的价值重估问题。举一个实际例子。据
(3)通货膨胀对资产和利润的影响。这容易理解。资产和资本的保值,相应资本或资产的名义价值至少要除以通胀率,才等于真实的资本额或资产额。相反地,如果名义资本额不变,在通货膨胀态势下,此时企业真实的资本额小于其名义资本额。这时候企业的利润总额必然相应地包含有虚假成份。只有采用了适当的通货膨胀会计方法后,才能避免这样的虚假利润。
(4)固定资产补偿不足。我国改革开放前,这曾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起因是固定资本(固定基金)补偿的衡量依据问题。长时期里,我国是以补偿替换的固定资产实物量不变作为标准的。另外当时的折旧率也定得很低。而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的总态势下,这样的补偿标准意味着用于补偿的价值实际是不足的。这同时又表明,当时的中国大陆的企业,其微薄的利润依然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虚假成份。
(5)出于各种动机,采取账务上的违规甚至违法处理以达到虚减利润或虚增利润。如为了偷逃税金缴纳而隐匿利润,这在我国目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般讲,当投资者与企业高管职能由同一社会主体承担时,偷逃税金缴纳易成为主要动机。与之不同,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角度讲,对企业高管的业绩考核容易引起的是虚增利润冲动。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企业高管的考核,最重要的指标都是利润水平。撇开其他因素的影响,以此为衡量指标的考核方法,很难避免高管层授意企业财务人员会计处理上有意造成或多或少的虚假利润。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偷逃税收缴纳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将更加严密。同时,如我们从实践中所看到的,对于上市公司和其他现代大企业或较大企业,企业投资者与高级管理人员职能的分离是一般趋势,对企业高管的业绩衡量也是重要的。因而防止虚增利润将是长期存在的重大实际问题。
二、虚假利润的经济后果
对于有虚假利润现象的企业,前面已经指出,即使名义上的利润,也是要按会计制度和企业章程进行利润分配的。直接地讲,这总是相应地掏空了企业的原有资本。企业的实力由此被削弱。如果虚假利润总额巨大,问题也就相当严重了。当然,分配掉的虚假利润的一部分以及真实利润的一部分,是可以作为这类企业的追加资本。有些企业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由此,原来被掏空的一部分资本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充实。而且追加资本也不是限于利润来源,其他类型的社会资金同样可以作为企业的追加资本。但是,不管是否真的有新的追加资本的投入,虚假利润总是扭曲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真实的资本状况。这本身总是一个重大问题,是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
虚假利润还将造成企业负债率上升。因为,当虚假利润掏空一部分自有资本的时候,企业为使生产正常进行的资金需求总额并未减少,当没有新的追加资本投入时,企业只能增加借贷资金。人所共知,即使企业通过对外借款筹措到了充足的生产资金,负债率的提高总是对企业不利的。而且实际上还会因此导致企业的资金循环不畅。
上述两种类型资金紧张状况,如果数量并不算大,实际问题也就不大。其次,即使实际的虚假利润额已经相当巨大,由此造成了相当大数量企业自有资本的短缺和资金的紧张,但在全社会整体经济平稳运行时期,矛盾也未必表现为尖锐形式。反之,当社会整体经济运行不畅时,企业的自有资本和资金需求因虚假利润而导致紧张,也极易成为很难解决好的尖锐问题。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相当一批重要企业的破产或濒临破产,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虚假利润问题在金融危机时期的尖锐化。
至于以种种手段隐匿利润,属于另一类型问题,逃避税收往往是其主要动因。这在目前我国的一部分企业常有发生,由此造成的问题经济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是熟知的。在此不作分析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很多企业,利润的不实与隐匿利润这两种方向相反的现象往往同时存在。
纠正和制止虚假利润,并非轻易就能办到。从现有的经验和实践来看,以下几条是重要的:
(1)对企业施行更加严格的、独立的外部审计。实践中,这也会有种种重大的内部、外部的干扰因素。发达国家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目前最负盛名的毕马威等几大会计师事务所,前些年都有为了狭隘的私利而有意识的审计作假问题。看来,对独立的审计机构的社会监督必须比以往更加严厉。——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的审计机构,虽然本身也是企业,但它们所执行的实际是特定类型的社会公共职责。
(2)更加严格和审慎地监管银行类企业、其他类型金融企业。
(3)全面施行稳健的会计制度。普遍采用通货膨胀会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