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世界上的传播颇多周折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一带的安第斯山地,发现新大陆后,被带到了欧洲,再逐次传到世界各地。但与玉米、红薯、仙人掌等美洲作物相比,马铃薯在世界的传播过程更为坎坷。
在初入欧洲之际,马铃薯竟被视为花卉。由于马铃薯开着茄科作物所独有的淡紫色的五瓣小花,颇受欧洲贵族的青睐,法国皇帝就在宫廷中种植马铃薯供贵妇人们观赏。
在被当作花卉之后是被作为神药。由于南美洲土著对马铃薯信奉有加,一些刀剑伤口也以马铃薯泥敷治。因而,这种药效被讹传为有壮阳作用,一度被一些贵族们所宠爱,以至引发闹剧。
在经过这些误会被耽搁了近200年后,马铃薯开始被食用,尤其是对欧洲穷人来说,简直是上帝的恩赐。因为马铃薯产量高且种植方便,从而使大量穷人能靠这“穷人的面包”填饱肚子。但也有可怕的后果,就是人们的食物过度依赖马铃薯时,其生产的任何波动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由马铃薯疫病的流行而导致了1845-1848年的爱尔兰大饥荒,100万人死亡,200万人背井离乡。
俄国人接受马铃薯的过程相当漫长,直至19世纪,还有农奴在为种植土豆而诅咒他们该死的地主,对马铃薯的厌恶可见一斑。好像在普希金的诗里也有类似记录。但戏剧性的是,如今的前苏驻地区各国却是世界马铃薯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连当地的代表美食也是土豆烧牛肉。
马铃薯在中国及陕西的传播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目前学术界还在争论不休。马铃薯教科书一般认为大体在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即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省、市、区均有种植,但主要在冷凉的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据《陕西农牧志》等书,陕西早在清康熙至雍正年间,即有马铃薯传入,初在陕南,然后传到关中、陕北。但迟至1900年左右,即慈禧太后西逃西安的时候,陕北才开始种植马铃薯,其间的时限长达200年。
由于马铃薯和大白菜大体一类喜好,即喜好冷凉,因而在初期传播过程中遵循这一原则,如西南地区和陕南就有着与南美原产地相近的气候。但时间一长,品种适应性逐渐增强,加上人为的培育与选择,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直至今天不管什么气候什么土壤,都可种植一些。但有些限制至今也未突破,就是马铃薯种薯的繁殖,必须在冷凉地区,所以南方每年都得花大气力从北方调种。这两年情况有所改观,在南方选择了一些高海拔的山地繁殖种薯,效果不错。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时间的另外一个观点也有较为充足的理由,即马铃薯是在欧洲被偏见了近200年,才因大饥荒的发生,而用作人类的食物。其品种也由野生种被驯化为栽培种,中国引入的是栽培种,故而应在 18世纪中期前后才有可能。是不是这样,还真不好说。
马铃薯与红薯此涨彼消
与红薯相比,全国马铃薯面积在经历上世纪70和80年代的调整后,面积在持续扩大,已占到全国薯类面积的50%左右。而红薯的面积在1960年达到历史最大后,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只有8700万亩左右,较高峰期减少近50。我省薯类生产也呈现出相似特点,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调整后马铃薯面积在持续上升,而红薯面积稳中有降,马铃薯与红薯面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2:3变成3:1。
为什么马铃薯面积会不断增长而红薯面积下降?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首先,马铃薯加工空间要大于红薯。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马铃薯与玉米、小麦并称三大淀粉作物,且其淀粉品质远高于一般谷类作物淀粉,往往用于食品、医药等高端产业,衍生品多达2000种以上。而在丰富的马铃薯食品又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其次,红薯膳食地位下降。过去是高产作物,困难时期种植特别多,很长时间在膳食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以至好些人的胃有了红薯恐惧症。现如今把红薯当饭吃的人已很少了。另外,在饲料方面,过去红薯种秧地位不容低估,但现在玉米担了纲。如此种种,需求下降,面积减少。三是种植制度调整。红薯与春玉米的生长期基本雷同,很多地方上玉米下红薯。而马铃薯就比红薯的适应性要广得多,可春种、夏种、秋种、冬种,出苗一个月可收,三个月收也可。也算是造者生存吧!
是生产大国也是逆差大国
中国马铃薯面积、产量已均居世界第一,但在马铃薯贸易方面,却是逆差,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会逆差,虽然出口数量比进口多,但以不值钱的鲜马铃薯为主;进口总量相对较少,但主要是附加值很高的冷冻马铃薯产品,价格是鲜薯的四五倍,一来一往即成逆差。
透过表像看本质,逆差反映的是中国马铃薯的弱质特征,专用品种缺乏,加工跟不上,国内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薯片等大多从国外进口。还有马铃薯淀粉,一方面国内粗淀粉滞销,另一方面进口精淀粉供不应求,还是品种和加工跟不上。这一课得抓紧补上。
加工业最发达的马铃薯强国-美国
美国马铃薯常年面积约57万公顷(855万亩),平均单产2540公斤/亩,年产量约2200万吨。美国马铃薯90%为秋季生产,收获期在9-11月,种植品种多为用于加工的麻皮品种,当家品种为布尔斑克,其耐储性好,往往能供应到下年收获期。冬、春、夏三季的收获量仅占生产总量的10%,主要是满足市场特殊需要,如用于鲜食、炸片等。
近三四十年间,美国马铃薯消费最显著的趋势是冷冻产品消费量的上升和鲜薯消费量的下降。美国人均年消费马铃薯(包括鲜薯和加工产品)约63.3公斤,比消费量最大的蔬菜-西红柿还多50磅(约22.7公斤)。在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就单一的农产品而言,马铃薯消费仅次于小麦面粉,地位十分重要。马铃薯每年要为农场主们提供20-30亿美元的收益。1950年全美19%的马铃薯用于加工,以鲜薯消费为主。而到1998年,加工比例达到59%,而当作鲜薯卖掉的仅有20%。1998年美国加工用薯1280万吨,60%为冷冻产品(薯条为主),18%用于炸片,20%用于脱水产品,其余用于生产面粉和淀粉。从人均消费看,1960年人均消费鲜薯36.8公斤,到1971年人均消费加工产品超过鲜薯量并持续稳定上升,1999年达到28.6公斤。冷冻产品消费的增长主来自于快餐业的刺激,1964年只有4.45亿公斤马铃薯通过饮食业分装销售,而到1998年,33.6亿公斤冷冻薯条中的90%由快餐业销售。
美国是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对马铃薯来说也一样。美国马铃薯产品行销世界,一靠美味优质,固体物质含量高而低糖份,很适合加工;二靠加工业发达,冷冻马铃薯特别是脱水马铃薯世界首屈一指;三靠有力的行业协会。1972年由美国国会法案倡导成立的美国马铃薯协会代表着全美超过7000位马铃薯种植者,其宗旨就是在本土及世界推广美国马铃薯。中国入世之际,协会就在我国上海及时开了办事处,盯上了中国市场,几年下来,收获颇丰。协会的会员每出售100磅马铃薯就要向协会缴纳2美元作为活动基金。协会用这笔钱去市场推广,如对中间商——餐饮经营者提供免费培训,教会他们炸薯条,鉴别薯条;每年还会邀请多个代表团到美国参观马铃薯的种植、加工及餐饮消费;必要时他们会把膳食文化甚至美国文化元素加入营销手段,从而产生重要效果。但可惜的是,国内的马铃薯行业及所有农产品行业,至今还没有这样的协会的一个影子,一到出口时候,竞相压价,自相残杀,外商渔翁得利。这又岂止是一声叹息了得?
荷兰种薯畅销世界
国土面积仅4.10万平方公里的荷兰能够成为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出口种薯的大国,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确定了面向国际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育种目标,上世纪90年代每年种薯出口收入就达5亿荷兰盾。
其马铃薯品种是世界公认的高水平品种,不仅表现在高产,而且体现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的优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荷兰生产的种薯进行生产。我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从荷兰引进过新品种,最著名的就是费乌瑞它,好多地方称之为荷兰薯,衍生名称很多,出苗60天就能收获,薯形好,品质优,是出口的好品种。
与荷兰相比,我国马铃薯育种长期以来以产量和抗病为中心, 特别是对病毒病的抗性强调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育种水平的提高。而荷兰利用高种薯质量来保证生产水平,控制了感染病毒的途径,为马铃薯育种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
荷兰马铃薯品种一般具有薯形好、芽眼浅等比较突出的优点,可以用来改良我国现有的品系和品种。
马铃薯的根本出路在加工
马铃薯鲜薯产量远高于一般粮食作物,全国平均单产约在1000公斤左右,而粮食单产平均仅为320公斤。全国一年马铃薯鲜薯产量7000多万吨,人均50多公斤,全靠鲜食显然不可能,出路在加工。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马铃薯制品已占总量的57%,加上淀粉、饲料、面粉加工等占到产量的85%,而我国目前约为8%,且淀粉要占90%左右,加工不仅少,而且层次低,这是中国马铃薯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
对于马铃薯主产区,加工更为重要。以榆林为例,350万人,每人每年食用100公斤才35万吨,而一年全市鲜薯产量近300万吨,大量的马铃薯要靠加工。
马铃薯加工增值的空间有多大?
1元1公斤的马铃薯如果变成麦当劳快餐店的薯条则增值15倍,变成环状糊精增值19.7倍,加工产品增值最高可达60倍。每吨精淀粉出口市场价格在3700-4000元,而全粉在1-1.4万元,却同样都是用6-7吨鲜薯加工1吨。全国如果5%的马铃薯用于加工,就可增值150亿元。按发达国家一般经验,马铃薯加工增值在5-6倍,有专家测算,全国若加工比例达到30%,可新增1200亿元产值。陕西的马铃薯如果加工跟得上,增加15亿甚至更多的产值不成问题,而现在一年鲜薯产值仅25亿元。
马铃薯产业的方向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马铃薯的生产正在向专用化方向发展,三大类型的专用马铃薯生产成为生产的主流,即淀粉加工、油炸加工和菜用型。淀粉加工型要求淀粉含量高,适用于淀粉加工业;油炸加工型主要用于加工油炸薯条、薯片等马铃薯方便食品;菜用型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用于蔬菜食用。这三大专用类型对马铃薯品种的特性要求各有不同,需要专用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生产。但实际上,我国长期以追求产量为马铃薯育种目标,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油炸加工型专用品种基本上依赖国外。
对于薯类生产尤其是马铃薯,国外相当的重视,有大量专业研究机构从事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小小的荷兰一年种薯出口即达数亿美元,我们岂止是有差距,简直就不在一个层次。
淀粉与全粉:一字之差,大相径庭
马铃薯淀粉是以工业的方法去除了淀粉以外的所有“杂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得到的,其主要用于加工淀粉制品并进而成为工业原料,但全粉却是以快速蒸煮工艺加工的马铃薯干燥产品,保存了马铃薯的所有营养成分,对水冲调,又能恢复鲜马铃薯的基本营养状态。以全粉为原料可加工复合薯片、土豆泥、方便食品等多种马铃薯食品,是重要的食品原料。由此可见,马铃薯淀粉、全粉截然不同,其用途也不同,加工方法也不同,而价格也不同,全粉要比淀粉价高多了,是高档次的马铃薯加工品。
马铃薯淀粉加工产销不对路
马铃薯的淀粉市场很好,但产品需求主要是精淀粉和变性淀粉,而我省大部分仍是中小加工企业和广大农民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的粗淀粉,达不到质量标准。于是形成一个怪圈,一方面淀粉市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我省企业的产品滞销。曾经在全省薯类开发走在前列的子长县薯类开发公司已经停止了亏损的淀粉生产线转而投向种薯生产领域。
马铃薯产业对于扶贫的重要意义
集中体现在: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贫困村多分布在高寒冷凉山区,马铃薯则从300-3700米海拔均能适应,且脱毒新品种新品系抗逆性强,产量高,可较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贫困村大多作物单一,自然条件较差,但也有不少可发展为优良脱毒种薯基地,利用高寒地区气候 冷凉、隔离条件好、病虫害种类少等优势,生产种薯增加收入。
呼唤给予马铃薯“国民待遇”
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注意,马铃薯的产量统计要按5:1折粮,即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在1964年之前这一比例是4:1。原因何在?因为在过去的年代,人们普通营养不良,对粮食产品的内在营养成分含量十分关注,马铃薯相对小麦、水稻等主粮来讲,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方面,基本是人家的1/5左右,故而算粮食时要按比例折。问题是时过境迁,现在人们差不多都营养过剩,食品更多要求健康,再按5:1折算,对马铃薯似乎不够公平。
而且,5公斤马铃薯的价格远高于1公斤粮食的价格,农民现在更关心种植效益,一亩马铃薯的收益绝不比粮食差,实际上是高出不少。一般来讲,马铃薯亩产1000-1500公斤,每公斤约0.6-1.0元,亩纯收益高出小麦、玉米1倍左右。
再者,马铃薯统计还被人为分割,用于粮食的计入粮食,用于蔬菜的计入蔬菜,可在实际当中又有谁能分得清?我们每天吃马铃薯,既是吃粮,也是吃菜。就是在陕北、陕南薯区,农民也早以细粮为主,马铃薯主要用于卖钱,到底该归哪一类?
还有,马铃薯这么重要的作物,往往在统计数据常设科目中难觅踪影,而面积已少得不能再少了的高粱、糜子等却在常设统计科目,让人徒奈其何。
再从实际用途看,马铃薯主要用于蔬菜、淀粉加工、快餐食品等方面,单一的归于粮食作物也有问题。
总之,马铃薯的统计很有改革的必要,看怎样才能更真实的反映马铃薯产业的实际。
马铃薯的消费误区不少
一是认识误区。一提起马铃薯,第一概念是淀粉多,其实淀粉含量才16%-20%,比起米、面差远了,真正的“减肥食品”却常被人误解。二是消费误区。加工食品食用太多,特别是油炸薯条、薯片,随着近年洋快餐的推广,消费越来越多,有潜在的致癌风险。三是烹饪误区。马铃薯是好东西。主要是营养成分全面,热量低,脂肪少,但食用的方法要得当,现在常常是炒洋芋丝为主,这一炒,营养损失大,肪脂、热量也上去了,保健作用大减。欧美常吃的是蒸或者烤,尤其是蒸,营养保存最全面。四是食量误区。中国人平均一年现在只吃30公斤马铃薯,比起欧洲人百八十公斤的水平差远,最新的《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一周应食用5次左右的马铃薯,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马铃薯油炸食品的安全性尚存争议
马铃薯休闲食品产业可能面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油炸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油炸加工食品的安全性愈来愈关注,特别是关于快餐业的油炸薯条、薯片,其危害性备受关注。
这一争议由来已久,但《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说,一天连续吃百十包马铃薯油炸食品才可能会致癌;而欧洲一项研究表明,炸土豆或烤土豆片不会直接致癌,但该结论也说,调查的是南欧人群,与北欧、北美人的烹饪习惯不同。
而近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经发布,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5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布的消息说,卫生部第4号公告提醒公民尽可能减少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的淀粉类食品,这类食品自然包括炸薯条(片),原因是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长期接触此物质会引起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和震颤等症状,伴随末梢神经病。消息还说,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粮农组织也警告,要关注丙烯酰胺的食品安全性。
此外,路透社报道,美国的研究表明,幼童常吃薯条成年后患乳癌几率高。雅虎网转载《南方日报》的文章说,美国发现薯条致癌物含量超标125倍。
看来,马铃薯油炸食品产业的发展还要慎重,食用也要以少为好。
马铃薯的科研真薄弱
经手查全省品种审定资料,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实行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以来到1998年,全省审定品种共计464个,马铃薯品种仅9个,其中本省育成的仅3个,6个为外引。1963年为首次审定马铃薯品种,通过了外引的里外黄、巫峡两个品种;1979年,在时隔16年后审定了4个品种,本省的安农5号,外引的文胜4号、沙杂15、虎头;1981年审定了本省的商芋1号,1984年审定了外引的克新1号;从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间审定了6个品种,算是马铃薯品种史上的黄金期;1991年在时隔7年之后又审定了一个品种,是本省的安薯56号。1996年到2005年10年间全省又审定新品种184个,马铃薯仅两个。目前还在进行马铃薯育种的只有安康农科所。现在一年光审定小麦、玉米品种就十几个,比几十年间审定的马铃薯品种之和还多。马铃薯育种科研薄弱到了这种情形,谈何产业发展!
抗旱作物也怕旱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凡在干旱地区适应性强、分布地域广的大部分马铃薯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稳产性,比如1963年育成的耐旱品种克新1号至今在全国仍有很大栽培面积,特别是一些干旱地区较为突出,如内蒙的乌兰察布盟近95%为克新1号。
但即使如此,并不能就将马铃薯一直当抗旱作物对待,干旱仍是我国甚至世界上大部分马铃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常会导致产量不高,总产不稳。如内蒙4-8月降雨仅200毫米左右,植物营养体生长受到抑制,严重影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增长。
就目前的马铃薯生产条件与产量水平分析,只要减少干旱的影响,至少可使马铃薯单产提高50%。而在陕北的调查,有水没水,同样的品种和作务,产量相差5-10倍,水滩地亩产可达3000公斤,纯旱地不足500公斤。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争论要分清路径
不知何时起,对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问题起了争论。质疑者说,种薯脱毒好像一场骗局,实际脱毒种薯用了不增产还可能减产;拥护者说,脱毒理论绝对正确,也被实践证明,不增产只是个案。
就我个人观点看,这里争论的关键点是把思路问题与方法问题没有分清。应该说,脱毒的思路是正确的,这是被世界各国证明的;但为什么又会出现不增产甚至减产的事例,主要是脱毒方法问题。据了解,一些地方的脱毒种薯生产过程,从一开始脱毒就不彻底,中间检测又跟不上,到后来繁殖出来的还是有毒种薯,当然难增产。
对质疑者来讲,不要太绝对化,绝不敢“推倒重来”,马铃薯产业本来就弱质,经不起这么折腾,而且国家近年来用于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投入多达数亿元,难道扔了不成?对拥护者来说,要加快建立健全脱毒种薯质量检测体系,现在种薯生产几乎是“一抹黑”,种薯质量到底怎么样,谁也说不清,必须把检测跟上。
陕北马铃薯实乃后起之秀
史料显示,马铃薯迟至慈禧太后西逃西安之际才传入陕北种植,比起陕南的传入晚百十年。但其发展速度可谓神速,由零星种植迅速扩大至全面种植,到现在陕北马铃薯面积占到了全省的60%。尤以榆林为甚,定边县一县种植达100万亩,过10万亩的县比比皆是。
马铃薯为什么会在陕北迅速扩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气候适宜。陕北汽候冷凉一些,而马铃薯即是冷凉作物。二是产量较高。陕北一直种的谷、糜、荞等杂粮,每亩也就百十来斤,马铃薯再差也有几百斤。三是抗旱。有研究表明,马铃薯抗旱性能突出,一般不会像其他作物一样绝产,好歹也有些收成,这在十年九旱的陕北优势就十分突出了。
冬播与地膜覆盖配合更好
与原安康农技站站长陈长发同志谈马铃薯几个技术问题。在说到冬播时,陈站长说冬播的增产主要是多结薯,即冬播后每株结的薯块多了,但薯块并不大,商品性上没有地膜覆盖好;而地膜覆盖主要是靠增大薯块来增产,若两者结合起来,最好不过。此次谈话过后,我注意研究各地的试验报告,果然如此。于是在以后的技术方案中就强调二者结合,直到最后把各单项增产技术融合起来,形成集成技术体系。马铃薯技术的研究领域深广,与陈站长一席话,使我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研究也仅皮毛而已,不敢有丝毫懈怠。
陕西马铃薯分区复杂
总体划分,全国马铃薯有四大区域分布,一般一个省就在某区域内。但陕西就不一样,陕北、关中、陕南分属三个马铃薯区,这在全国很是特殊。陕北和内蒙、宁夏、甘肃同属北方一作区,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马铃薯春种或夏种,秋季收获,生产秋薯;关中则与山东、河南同属中原二作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马铃薯在早春种植,夏季收获,生产夏薯;陕南属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因为山区气候特征明显,种植制度因海拔呈现差异,低海拔冬种初夏收,高海拔春种夏末收,也有夏末种,晚秋收,但总体以夏薯生产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陕西生态的多样性,南北狭长,跨了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气候带,从而形成明显的区域差异。但也有好处,陕西差不多春夏秋三季都有新洋芋可吃,也为打季节差以好的价格外销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
陕北马铃薯产业与定西的差距何在
基本类似的生态条件,而我们的基础条件更好,为何陕北马铃薯不如定西,主要是缺乏大产业理念。定西的马铃薯产业做得大,主要是大生产、大贮藏、大加工、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
所谓大生产就是只突出做马铃薯一个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而我们至今仍是一个县三五个主导产业一个市七八个主导产业,个个想做大,个个做不大;
所谓大贮藏就是从现代工业的需求出发,突破传统的农户土法贮藏传统,上现代贮藏工艺和设施,拉长马铃薯保鲜期和加工供应期,而我们仍然是土法贮藏,集中上市季节,量大价低;
所谓大加工,就是突破传统的小作坊粗淀粉加工转化单一渠道,上大工业,在淀粉加工向精淀粉和变性淀粉等高档加工产品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全粉、油炸食品、生物制品等精深加工,而我们仍是粗淀粉为主;
所谓大市场,就是把目光放远到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在稳定传统鲜薯销售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出口市场和加工品市场,而我们的市场至今仍是简单的原料就近输出型;
所谓大流通,就是突破传统的游兵散勇式的小流通,以组建大协会、大公司为主力,形成强大的流通控制能力,而我们依然在以传统流通为主;
所谓大服务,就是整合政府力量,从大产业的角度出发,突破简单的农业服务范畴,向产前、产中、产后的纵身产业链条和横向关联产业链条全方位延伸,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而我们的政府服务相对就要分散和零乱的多。
陕西马铃薯产业的几个主要症结
战略定位之差。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央联合调研组公布了18个区域发展典型,定西作为西部的3个代表地区之一光荣入选,其入选的理由就是艰苦奋斗,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再环顾周边省份,甘肃、内蒙、宁夏、四川、云南等省先后提出马铃薯大省的战略口号,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而我省至今只于2007年以省农业厅名义印发了马铃薯产业发展意见,并无实质性的产业投入措施跟进,市区一级也只有榆林把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但也只是六大农业产业之一。
工作力度之差。宁夏为发展马铃薯产业,请来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屈冬玉作自治区主席助理,提出“将宁夏打造为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的发展战略,2008年对以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马铃薯产业投入达1.2亿元。甘肃从2006年起设立马铃薯产业专项资金,2007年起实施马铃薯良种补贴,2008年起对脱毒种薯原种生产基础设施进行补贴。而我省至今为至,尚无马铃薯专项资金。
技术进步之差。一方面,我省马铃薯单产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另一方面,定边县60亩秋马铃薯核心攻关田亩均产6715公斤,创造了全国秋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靖边千亩示范田亩产5037公斤,创全国大面积单产最高纪录;均数倍于全省单产水平。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我省马铃薯生产潜力很大,先进技术推广还很不到位。“九五”其间我省实施了马铃薯三项技术推广项目以后,近年来再无大的项目实施,关键技术覆盖率不足30%,全省各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运转困难。
马铃薯研究札记(23则)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