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经济中六大行业“泥沼”


 

    (李龙达/文)在经济开始走向复苏的时候,六大行业对于投资者来说危险依然存在,犹如在春意盎然的郊外,不仅有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景,而且还有我们也许看不到的泥沼。当一些行业受益经济繁荣或政府政策支持,我们看到的是行业的光明前景,与随之而来的产能快速扩张,而当这样的一个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行业的困境逐渐就来了,企业不得不面队产能过剩的现状。回顾股票市场的历史,危机大多数就是这样酝酿与产生的。
 
 
    现实的经济总是会受到政府的干预,所以无论经济自发性的运行,还是受到政府干预,一些行业的成长总会因此受到影响。2008年四季度以后中国的经济复苏也遵循与验证了这个过程,那时侯经济正处于低谷,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造就了一些行业的繁荣,但同时又为新一轮的过剩埋下隐患。而另外一些行业在2008年之前的那一轮经济繁荣中由于过度扩张也埋下了过剩的隐患。
 
我们相信资本市场有一个永存的规律:历史总是会很类似的再现。在我们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是历史规律。总结起来,当前六大行业也正在演绎这个过程,发改委也明确表示这六大行业将受到政府的调控。这六个行业也许没有历史上的大行业危机那么严重,但是这些行业的现状却在提示我们在我们选择这些行业做投资的时候却需要谨慎。
 
     风电:政策拉动下的产能过剩
  作为新兴行业,自国家启动四万亿投资之后,风力发电更是得到国家的扶持。中国在风电设备上技术水平还比较薄弱,中国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受到国家鼓励和扶持的结果必然是,由于美好的盈利前景,中国风电设备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核心技术还没有过关但产能过剩隐患加剧。 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供给过剩问题显而易见。
  钢铁:经济繁荣过后的产能过剩
  在上一轮经济走向繁荣过程中,由于投资快速增长,钢铁行业一度成为瓶颈,产能快速扩张导致过剩。2008我国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产能6.6亿吨,设备开工率约76%,表观消费量约为4.53亿吨,国内市场供需过剩部分需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出口解决。而2008年下半年之后的全球经济衰退直接给钢铁行业产生冲击,直到今天。受惠于四万亿投资拉动的启动,与建筑与基础设施有关的钢材明显受益,增长比较明显,但是不会改变整个行业过剩的局面。
  煤化工:竞争优势受制于油价
  在上一轮经济繁荣周期中,由于石油价格的暴涨,煤化工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中国石油资源短缺,2008年对外依存度高达51%,而中国工业增长与汽车消费的发展快速扩张对油的需求膨胀,石油的短缺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中国在资源分布上的特点是“少油多煤”,因此发展煤化工作为石油化工产品的替代品对于增强石油安全保障能力十分必要。由于煤化工项目竞争力受油价变化的影响很大,它消耗资源大,投资高,只有在油价在一个新的高起点的时候才能显现优势。煤化工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上了很多项目,至少在目前盈利风险依然十分突出,需要谨慎。
  水泥:总量与结构不匹配的产能过剩
受上一轮经济繁荣的拉动,加上四万亿政府刺激计划的预期,中国水泥行业大干快上,总量上供求过剩状况已经开始出现。2008 年我国水泥产能18.7 亿吨,新型干法水泥11亿吨、占比59%,特种水泥与粉磨站产能2.7 亿吨、占比14%,落后产能约5 亿吨、占比27%,当年水泥产量14 亿吨、开工率75%。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418 条,产能6.2 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147 条,产能2.1 亿吨。若这些产能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达到27 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 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即使全部淘汰现有落后产能及小型粉磨站,届时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仍过剩3.3亿吨。随着经济复苏趋势的日渐明显,政府持续性的财政刺激计划必然减弱,即使淘汰落后产能如期进行,我们相信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不能轻视。
  多晶硅:投资热潮过后的过剩
由于利润丰厚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内多晶硅投资出现热潮,产能扩张迅速。从产量看,我们判断2009年有效产量为17000吨左右,201032000吨左右。而目前国内在建产能多达8万吨,产能出现明显过剩。多晶硅属于典型的高能耗产业。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达220万千瓦时/兆瓦,多晶硅电费占生产成本的35-40%。多晶硅行业的企业普遍要经历建设试产量产达产优化降成本扩张或者新技术再研发这样一个过程,前三阶段企业的成本是最高的,目前比进入第五阶段的企业高510万元/t是正常的。为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在价格上的竞争力,未来几年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继续迅速扩张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可以相信政府会对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要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加强环保审批,减少新进入企业对行业的冲击,但很难改变现有企业的扩张格局,行业的波动与在一定时候出现产能过剩难以避免。
  船舶:面临全球造船能力严重过剩
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国际经济持续繁荣,国际航运市场持续兴旺,全球造船企业也经过几年迅速扩张。繁荣过后,世界金融危机来临,全球造船产能过剩问题出现。目前世界造船能力约1.8-2亿吨,即使随着全球经济回暖,未来航运和造船市场需求稳步回升,世界年均新船需求总体将保持在0.8-1亿吨之间,世界性的过剩问题依然严峻。目前我国造船产能约6600万载重吨,国船舶工业市场容量在3500-4000万吨左右,国内船舶市场需求约1000万吨左右,70%以上出口,已建成的造船基础设施仍将出现三分之一以上的产能过剩。中国未来几年船舶制造的主要空间是国际市场,对国外造船业进行市场替代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几年的主要趋势,但是问题是全球造船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给中国早船业的对外扩张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潜在的威胁依然存在。
在有政府干预的市场运行体系中,在经济从低部复苏到走向繁荣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危机底部政府刺激拉动 —— 经济进入自发性修复阶段 —— 经济繁荣的全面展开。中国的经济已经经历过政府对经济的刺激阶段,开始正在迈向第二阶段,我们可以预期到经济复苏,但是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业复苏的脚步不同,因此我们的经济中依然存在很多泥沼。在我们开始分享牛市盛宴的时候,在我们的投资选择中依然要去慎防很多已经存在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