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连续负增长,为何百姓还感受到物价在不停上涨?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央行行长周小川15日晚间在一个讲座中透露,预期九月份物价指数(CPI)同比增幅将仍然是负值,但环比已经开始转正。他又表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高度重视通胀预期的影响,但应对危机与在正常情况下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应有所不同。
   CPI的变动是货币当局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它时刻度量着经济的冷暖。CPI是经济的晴雨表,它之所以能够反映经济的晴雨,是因为它是市场上供求力量均衡的一个结果。它的趋势能够反映出经济的周期,它的变动暗示着市场和经济的趋向。而我国的CPI构成决定了CPI与人们现实生活的差距。
  2005年以来,CPI(消费价格指数)在媒体的报道和普通大众的切身感受中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CPI大幅下降,对老百姓意味着生活成本的下降。但是人们不得不接触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不但没降,反而在不停地涨价。CPI之所以没有和老百姓生活中的感觉相符合,主要是市场上猪肉、鲜菜、鸡蛋等商品老百姓几乎每日都要到市场上购买,其价格确实在不停地上涨。就拿鸡蛋来说,今天你在市场上买的3.7元,过两天再到市场上买价格立马变成了4元钱。此外诸如水价、电价、油价、房价(统计局网站公布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8%,涨幅比8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创12个月以来新高;环比上涨0.7%,涨幅比8月份缩小0.2个百分点。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8月份扩大1.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涨幅比8月份缩小0.3个百分点。 )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物品确实也在不停地涨价,因此人们就感受相当强烈。但与此同时,市场上人们不可能随时换、购的家电、通讯产品却在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