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方宏进1995年参与创办并长期主持央视《焦点访谈》,2003年离开央视,后到东方卫视作节目主持人,日前在河北邢台被捕,被捕原因是他涉嫌合同诈骗河北省隆尧县华龙面业有限公司(今麦郎生产商)120万元。方宏进到案后,将赃款全部退回,且认罪态度较好,当地警方依法决定对方宏进取保候审。据悉,2006年方宏进就因为金额高达800万元的债务纠纷与无锡某保健品公司打输了一场官司。(10月19日《北京青年报》)
用不着过多思考,方宏进在新闻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它是当年新闻界的“大腕”,很容易成为一些企业老总倾身结交的名人对象。方宏进总是习惯性的“借钱不还”,难免让人将其联系到他的“焦点访谈时期”。公众对《焦点访谈》不陌生,同样对方宏进长期主持这档节目时的沉稳风格和正义形象不陌生。作为一个中央媒体的舆论监督栏目,它身上负载的社会重量很沉。而方宏进一再曝“涉债”丑闻,似乎无法让人仅将此视作一次做私人买卖时的纠纷。
原因不外乎有“两性”:一是央视《焦点访谈》的特殊性,二是“名播”的效范性。先说特殊性,央视作为中央声音的权威喉舌,特别是作为舆论监督栏目的《焦点访谈》,一直肩负着民生新闻的深度掘进和信息传递的职责,并对新闻案例发表评论与舆论引导。即便方宏进只是照本宣科地张口宣读,但传递到公众眼里和耳中的信息并非仅止于“其外”。那么,要坐到这把主播的“交椅”上,就必须严于律己,这样方能更好地传递出自己的“内功”。
现在看来,这里面似乎存在“表里不一”现象。虽然方宏进2003年就离开央视,加盟了地方卫视,但估计没人会相信,无锡某保健品公司和麦郎生产商的老板会轻易去买地方电视台的账。动辄就是“借钱”800万和120万,这毕竟不像学生娃借同桌的半块橡皮擦那么简单。以商业利益为最大化的企业老总,不会只图傍“名嘴”而淡化份内追求。所以,我们很容易将巨额借款与“名嘴”的职务之便进行联系。如果你方宏进不是《焦点访谈》的名嘴,那么你纵然磨破两块嘴皮也没人会搭理你。
再说效范性。同样是公众人物,《焦点访谈》的主持人,社会正义的高音喇叭,歪风邪气的鞭打者,当然不应等同于影视明星,更不能脱下职业装转身就以迥异形象示人,甚至干出违法之事。这个很容易成为公众效范的外在性,决定了他一旦选择了新闻工作者这项职业后,就应将“利用职权影响去谋私”的欲望锁进笼里。电视传媒主持人的言行具有导向作用,这决定了主持人必须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感,以遵纪守法的表里如一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拿破仑说过,记者的笔可抵三千瑟枪。窃以为,一个权威电视台主持人的“嘴”,估计能抵三千军马。近年来,频频曝出一些媒体记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而央视记者受贿被捕也非首次。虽然方宏进已离开《焦点访谈》多年,但我认为,他的涉嫌诈骗被捕,已释放出一些新闻工作者职责与道义的多重缺失。行文结束前,我建议央视不妨专门采访、深入调查这一现象,做一期《焦点访谈》,警醒后来者,当然也提醒一些企业老板,别轻易上“名嘴”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