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谈判已是经济植物人


多哈谈判(doha round)在经历了长达8年之久的马拉松式谈判之后无果而终,于2007724在日内瓦为拯救僵局的最后努力宣告失败,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随后向该组织全体成员建议无限期中止多哈回合谈判。但在经历了十四个月的休眠期之后,最近Doha round又被重启。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基于Maslow的层次需求理论把人们的需求简略为两个层次,即必要需求与非必要需求。其实这种需求两分法不算什么创新,在经济学史上有类似说法,即把需求分为“选择性需求”与“非选择性需求”两类,这种措辞在许多场合比必要和非必要的措辞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人们的非选择需求即必要需求是那些当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危及生存的需求,因为以生命为等价,所以必要,所以无可选择。必要需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种类数量较少的特征,如人人都需要吃饱穿暖有一个基本的安全住所等等。而基于必要需求得到满足而衍生出来的高层次的非必要需求却是因人而异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但这种需求不被解欲也不会危及需求者的生存,在一定的外部约束(如支付能力、偏好等等)之下是可以选择放弃的,即具有可选择性。

市场,就是选择之所,进入市场就是去选择。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所说的,市场只能处理人们的选择性需求,即非必要需求,而不能处理人们的必要需求。若用市场手段来处理非选择性需求,就从根子上否定了非选择性需求的“非选择性”。反过来,如果把非选择性的需求驱赶到市场上,也就等于否定了市场就是选择的认识。

 

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属于非选择性的必要需求。多哈回合陷入僵局,就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用选择的手段来解决非选择性问题。农产品在每一个国家都是必要物资,是战略物资,是一个国家可以稳定存在的基础,怎么可以让一个国家拿其战略物资与生存基础到市场上交易?愿意推进农产品市场化的国家,都是此时在农产品生产方面占据比较优势地位的国家,而拒绝农产品市场化的国家都是处于劣势的国家。上次谈判中止,就是因为处于农业强势的美国要求其它国家向美国农民开放市场,而欧盟、日本和瑞士等富有的世贸组织成员国,以及印度、印尼和菲律宾等较贫穷的成员国,一直试图将大量农产品排除在关税削减清单之外,最终不欢而散。

 

虽说“脑死亡”原则已经被医学界和法医学所确立,但在民间总有人试图把植物人唤醒,而不愿意接受脑死亡即真正死亡的“死亡”概念。现在多哈谈判的重启,说明对于在必要需求领域不宜推行市场化这一点上的认识尚没有达成共识,说明经济学界对市场机制的万能性依然存在着幻想。

中国的一些经济学人也对市场情有独钟,也想把市场机制推行到包括非选择需求在内的一切领域,他们力促粮食商品化,鼓吹耕地市场化,对中国的粮食需求可以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深信不疑。那些在多哈谈判当中与美国谈不到一起的国家如果都委派类似中国这些经济学人去谈判,怕是早就皆大欢喜了。

 

然而,Doha round需要的已经不是在市场万能的幻想当中重启,而是需要一份对其植物人状态的最终法医确认书。

要么去证明农产品的非必要性,或者干脆放弃需求两分法这种思想,要么放弃市场万能的思维。

市场是选择,但“市场机制”能不能适用这本身也是被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