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增长就是保稳定”的口号之下,政府以财政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给各级财政部门带来了压力。不过,这一局面目前似乎正在不断扭转。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连续第5个月实现增长,收入5609.35亿元,同比增长33%。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1518.87亿元,同比增长5.3%。根据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今年全国财政收入的目标为66230亿元,目前财政收入前三季度已突破5万亿大关,按照这么好的发展态势,全年财政收入实现8%的增长目标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这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件好事,是财政、税务等部门想方设法、全员行动、加班“找钱”的结果。但是,在笔者看来,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并不是处于繁荣时期,财政收入的接连报喜固然有中国经济复苏显著加快的因素,但政府财政状况不断向好的背后是土地财政格局的进一步强化,是宏观税负环境的持续恶化,这对当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走向繁荣显然不利,因此“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好事。我们看到,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除了开发商、投资者欢天喜地之外,北京、上海等地政府也是喜笑颜开。为什么呢?土地出让金收入高啊。如截至9月27日,上海市今年已公告出让的土地收入已高达526亿元,超过了前两年的水平。截至10月15日,北京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超过800亿元,远远超过2008年503亿元的水平。由此看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是在减退,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再来看非税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3.1%,而前三季度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2.4%,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0.4%,这意味着企业经营效益依然跟不上税收增长的步伐。
由此看来,“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3%”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在经济放缓之下,企业效益下降,税收因此减少,导致财政收入下降是很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出现财政赤字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为了保住所谓的财政收入目标,而出现企业隐性负担增加的话,这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我想是否会出现安邦分析师所担忧的两种情况:一方面是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会越来越失去效力,另一方面也势必会大大削弱企业的活力,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愿本人是桤人忧天,衷心希望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宏观税负环境、经济社会环境越来越好,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社会发展越来越和谐。
财政“保卫战”成果是否值得庆贺?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