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改革应该是渐进的


 

好的改革应该是渐进的
 
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盛洪
 
要注意的是,改革方案中要非常敏感地注意到各方的利益都不要受到侵害,也即合法的既得利益不要受到侵害。
 
       理财一周报:在前几年的“郎顾之争”中,国有资产流失成为讨论焦点,这一现象今天是否已得到缓解?还是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
 
盛洪:如何理解“国有资产流失”,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把国有企业卖了就叫做流失,那是不对的。关键是以怎样的价值卖,如果是以低于市场价值卖掉,这叫国有资产流失——流失的含义,是以低于市场价值出售国企资产;另一种流失是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国有企业的价值降低,那么即使不卖,国有资产也在流失,或者称之为“坐失”。
 
我们暂且以严格的流失来讲,就是低于市场价值出售。一般来说,不能直接评价什么叫“低于市场价值”,要看其产权交易的形式是怎样的。如果产权交易是竞争性的话,一般不会低于市场价值,因为只要是多方竞价,不搞合谋,国企就一定会以最合理的市场价被出售。我们判断国有资产是否流失,就看它的产权交易过程是否是竞争性的。
 
理财一周报:就是不要搞暗箱操作。
 
盛洪:因为过去有过MBO(管理层收购),管理层收购为什么有问题呢?因为如果只有一个MBO的话,是不合理的,竞争下的MBO才是合理的MBO,否则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代理人出卖所有者,把价格做低。所以我们要看是否具体有这样一种竞争程序,如果没有,很难避免产权交易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
 
    理财一周报:你以前在一些文章中也提到,现在国企改制实际上也是非常难的,因为涉及到产权上的悖论。那么在转型国家,包括俄罗斯和东欧,他们的改革是怎样平稳过渡的?
 
盛洪:我觉得俄罗斯和中国还不太一样。因为俄罗斯的国有企业是以资产券的形式分给大家了,资产券一开始大家觉得不值钱,大部分人把它卖掉了,少数人买下来集中起来,发了大财。这种方式其实也不是很好,一下子整个变过来,其实很多企业倒闭了;分配上看起来很公平,实际上也不公平,缺乏一种渐进性。
对中国的国企,我一直主张产权交易,这是一个比较渐进和温和的改革形式,应该是一种等价的公平交易。只要做到一点,交易的各方都不觉得受到损失,那么这个改革就成功了。我一直在研究过渡经济学,强调的是改革成本要低。改革成本最大的一块,是改革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某种意义上,这种受损还不是最大的改革成本,最大的成本是因为自身利益受损而对抗改革。就像通钢这些工人因为自身的损失对抗改革,以一些人失去生命为代价,这个成本就相当高了。
所以要注意的是,改革方案中要非常敏感地注意到各方的利益都不要受到侵害,也即合法的既得利益不要受到侵害。通钢的例子就说明,这些工人的合法既得利益受到了侵害,那么这个改革方案就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案。好的改革方案是,在改的时候,大家的固有利益并没有受到损失,但是制度改了,以后财富的增量会迅速增长,那么这是好的改革。
虽然制度改了,但是基本的利益没有受到太大的调整,只不过是形式变了。比如说,过去我每月拿100元,现在还拿100元,但是形式变了,过去可能是死工资100元,现在是计件工资100元,结果是不一样的,以后计件工资会产生200元甚至300元,这和以前干好干坏都拿100元是不一样的。
好的改革是在改的时候,既得利益不要受到损害,但是制度发生变化,制度变化的结果是效率提高了,这样的改革就是一个比较渐进、温和、有效率的改革。(编辑:陆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