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所有朋友中秋快乐 ,我就不一一发短信了

颐和园的月亮有什么特别?颐和园的月亮很淑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名句。用来形容颐和园的风花雪月,以及我游园的心情,也挺合适。我恨不得浑身长满眼睛。看不完。看不够。画中人,我是代表月亮,来陪你们过夜的。我在长廊看画。月亮在天上看我。仿佛在问我:看傻了吧?月亮是一个飞吻,正在昆明湖的嘴唇上靠岸……我就不一一发短信了。
《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 洪烛
邀月门
今夜,月亮受到了邀请,但它无法成为登堂入室的客人。
我来了,权且作为月亮的替身。
跨过邀月门,就走进了长 728米、共273间的长廊,可以仰视每根柱梁上描绘的“苏式彩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白蛇传》……还有许多无名的山水、花鸟、人物。大千世界,浓缩在步步莲花的长廊里了。
总共14000余幅啊。我恨不得浑身长满眼睛。看不完。看不够。
画中人,我是代表月亮,来陪你们过夜的。
我在长廊看画。月亮在天上看我。仿佛在问我:看傻了吧?
是的,我跟月亮一样,都有点傻。
看着看着,我混浊的目光,也变成了月光,显得无比的清澈、明朗……
邀月门,请记住我远道而来的身影。
十七孔桥
这恐怕是心眼最多的桥了。数过来,数过去,足足有十七个。如果加上倒影,它的心思又翻了一番。风平浪静的时候,它在想些什么?
虽然只是一座桥,但在水中,分明还有另外一座。估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它和自己的影子,就作为双胞胎而存在。昆明湖,昆明湖,一副轻轻晃动的摇篮。养育着一对不愿离散的兄弟:石头,和它的梦。
即使是它的梦,也显得沉甸甸的。可以同时梦见十七种生活。
凭栏俯瞰,我看见水底也有一个多愁善感的守望者。那是另一个我,身不由己地出现在十七孔桥的梦境。似乎有点犹豫:该从哪个桥洞进呢,又该从哪个桥洞出?
作沉思状的十七孔桥,是中国园林里最长的石桥,达 150米。毕竟,它完美的腰身,曾陈列在天子脚下,构成天子一生中应该很难忘的一小段路。我想,天子走在桥上,一定有回家的感觉。他在十七孔桥的梦中,越走越远。
据说十七孔桥完全模仿卢沟桥而建造,卢沟桥共有大小石狮498只,而十七孔桥桥栏的望柱上,则雕刻着544只石狮子。整整多了好几十只。
多么好啊,在宫墙深锁的颐和园,一样能看见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
虽然看着看着,我常常忘了:十七孔桥是卢沟桥的赝品。
我真的觉得,十七孔桥是惟一的。
你不这么认为吗?
快瞧,有一艘游艇拖曳着绵长的波浪,从桥洞下驶过,像一根线,正穿过针眼……
穿针引线的十七孔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缝补着什么?
杨柳岸晓风残月
风是看不见的。
在颐和园里,能看见的是无规则摇曳的柳丝,和此起彼落的波浪。它们共同勾勒出风的形状。颐和园的风,似乎与别处不同,注定有着盈盈一握的杨柳腰,像前清的某位宫女般苗条。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古风?古色古香。雅俗共赏。
哦,风雅颂。风雅颂。视觉里的风,听觉里的风,触觉里的风,全方位地征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它具有何其巨大的穿透力。
风是透明的。在透明的风中,我也变得透明了。
不仅风如此,昆明湖、十七孔桥、万寿山、佛香阁,所有的风景,所有风景里的风景,也都像是当年的宫廷画家画出来的。只不过找不到画框罢了。
无边的风,无边的风景。
走进颐和园,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头脑中充满对古典的想像。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你说,像不像?究竟是我在看颐和园,还是颐和园在看我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名句。用来形容颐和园的风花雪月,以及我游园的心情,也挺合适。
现在,我是醉着还是醒着?
弯弯的月亮是一个吻,正在昆明湖的嘴唇上靠岸……
西堤六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的是扬州的瘦西湖。北京颐和园里的桥,在数量上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提十七孔桥、荇桥、九曲桥、知鱼桥、绣漪桥之类,仅西堤就有六座造型各异的桥。
昆明湖是对杭州西湖的模仿。西堤是对西湖苏堤的模仿。而顺应蜿蜒的堤势,由北而南依次陈列的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则是对苏堤六桥的模仿。
界湖桥相当于昆明湖和后湖的分界线,因而得名。
豳风桥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它原先叫桑苎桥,后因避讳咸丰皇帝奕[
]的名字而改换名称。
镜桥东临昆明湖,西濒小西湖,再现了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浪漫境界。
练桥的“练”字,指白色绸缎,灵感来自于南朝诗人谢眺的诗句“澄江静如练”。
柳桥借用杜甫“柳桥晴有絮”的诗句,以形容西堤遍植的垂柳。柳固然构成美景,却让我想像出另外一重意境:“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颐和园,相当于那衰败了的清王朝的台城。而昆明湖的西堤,恰巧长约十里。笼罩湖堤的烟柳,究竟是无情呢,还是有情?也许,是我这个慕名前来踏青的观光客自作多情了。
以上这五座桥,都搭建着雕梁画栋的桥亭,有的八角攒尖(如镜桥),有的长方重檐(如豳风桥),与桥梁本身浑然一体,而各显出或尊贵或华丽或高雅或清新的风韵。
惟独玉带桥没有桥亭。它是西堤六桥中惟一的拱桥,没有多余的装饰物。但它偏偏被誉为昆明湖中最美丽的桥。美在哪里?
美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在本色。
玉带桥纯粹由青石和汉白玉砌成,圆形高拱,桥洞既可排泄湖水,又可供游船通过。清朝帝后乘船由昆明湖去玉泉山,都走这条水路通道。从玉带桥下穿过,他们是否会下意识地略微低一下头?
玉带桥,犹如一根玉带,收束住昆明湖的细腰。它量得出湖的腰围。六桥中,它是最接近自然的一座。它不需要亭子的,因为头顶就是天空。
让天空来做玉带桥的亭子吧。这一定是最气派的,非人工所能造的亭子。把别的建筑物都比了下去。
唉,六朝如梦,六桥如梦。鸟空啼。
西堤六桥,仿佛在选美。我看得眼花缭乱。
今夜,又有明月当空,我该梦见哪一座呢?让哪一座桥,陪伴我满袖清风的孤独?
练桥
如果你在颐和园等人,最好和他(她)约在练桥。练桥,一个适合等待的地方。彩绘的亭子,像一顶镶着金边的草帽,遮掩住刺眼的阳光。你能看到多远就看到多远,连幻影般的西山峰塔都不放过。你等的人,快来了吗?从哪个方向来?怎样一身装扮?
练桥是西堤由北向南的第五座桥。它也是西堤六桥中最婉约的一座。令我联想到杭州的断桥,许仙和白娘子邂逅的地方。书生必须学会在桥上等待。等待比看风景更重要。因为望眼欲穿等来的爱情,才是最好的风景。
等着等着,我渐渐分不清:是在北京呢还是在杭州,那天堂的一半?眼前碧波荡漾的,是昆明湖呢,还是西湖?至于我所立足的位置,是西堤呢,还是苏堤?
苏堤是苏东坡在杭州当官时的一项工程。西堤,则是乾隆皇帝下令模仿西湖苏堤修筑的。
我也该模仿许仙,在桥头等人,等梦中的娘子,不管她是否可能出现。等呗,等待本身就很美妙:使时间变得漫长,或者让人彻底忘掉了时间。
我梦见过的美人,如果你确实存在的话,就到练桥找我吧。梦中,我一直在原地等你。
练桥练桥,让我念念不忘。挂念、想念、思念、纪念、留念……我可以一口气报出许多跟“念”有关的词汇。
真该把练桥改叫念桥的。
借来的月亮
飘荡在昆明湖上空的云,是借来的。湖水里的云的影子,也是借来的。
白昼的阳光,照亮了种种景物,可它是借来的。到了夜晚,月亮也是借来的。借来的月亮,像一盏悬挂在佛香阁翘檐下的马灯。
盛极一时的桃花、李花、梅花、杏花、桂花、丁香花、玉兰花,都是借来的。终将凋谢,终将隐逸,终将消失。我却忘不掉那些色彩,那些芳香,那些形状。
连小小降落伞一样满园子游逛的柳絮,也是借来的。
长着不同面孔的游客,每天都要换一批,也可以说是向远方借来的。他们既是看风景的人,同时也构成新的风景。
冬天,湖面结的冰是借来的镜子,覆盖大地的白雪是借来的棉被。
除了扎根的树木、石头、建筑物,还有什么不是借来的?颐和园,不断地借贷,又不断地归还。每隔一段时间就变一个新模样。
站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见屏风一样陈列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那山、那塔,也是借来的。它们实际上置身于数十里以外的地方。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得意的造园手法:借景。明明是借来的风景,却偏偏像自身长出来的。颐和园的审美空间,就这样被无限地扩大了。让人既看不够,又看不完。
■ 洪烛《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旅游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