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必须让90%普通百姓真正拥有消费的本钱。


  在这轮经济危机中,国家加大了对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关注度,最近公布的一些经济数据也显示我国的消费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却是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所为。要从根本上扩大消费需求,以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解决当下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不合理现象尤为关键。因此,推进收入分配制改革,对刺激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10月1日起,我国将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尹蔚民说,解决绩效工资问题不必非要在总量上增加投入,而应当注重真正让那些“干活的和尚”多分米,即便增加总量的投入,也应当向那些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事、为服务对象办事的事业单位人员倾斜再倾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绩效工资为绩效的目的。多干活多办事办好事才有绩效,不干活不办事办不好事没有绩效,千万不能让绩效工资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职工收入数据: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这些数据立即引来了强烈的质疑,很多网友认为自己的工资“被增长”了,汹涌的舆论甚至让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都感到“脸红”。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工资没有达到平均工资?主要就是因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了——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业876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757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换句话说,在平均工资上,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是“被”高收入行业“增长”的。
  收入分配的行业差距过大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理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就目前而言,抑制垄断国企的过高收入,不能仅靠舆论的压力,而是必须在国企内部建立一套合理有效、受到广泛监督制约的薪酬定价机制,而且应该放在打破垄断上,而不是放在抑制工资过高上。工资过高只是表象,行政垄断才是才是最根本的本质,因此只要打破了垄断,市场机制自然会把这些行业的工资调节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而且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工资是普通百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工资已经扭曲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引起社会非议最大的诱因。
  垄断行业高收入、高福利现象源于垄断利益部门化。垄断行业占有了全民资源,却只向国家交纳所得税,剩下的利润全都留给企业,高工资高福利成为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进而导致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形成,而其产生的后果是可怕的。要真正扩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必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让普通百姓真正拥有消费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