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不但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一项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逐年增长,交通流量快速增长,受城市东西川和南北川“十”字形带状布局的限制,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和外埠车辆进入市区的增多,我市城市交通压力日趋严峻。
交通畅通问题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市以围绕畅通交通近期目标为统领,以落实畅通交通主要措施为抓手,通过上下联动、多部门协作、统筹规划、全员参与、监督保障等多措并举的推进手段,适度改善了局部道路的通行能力,但交通需求与道路承载能力、交通运行状态和服务水平、疏堵措施与政策保障等解决交通拥堵深层次问题日趋严峻,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为完善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整体功能,推动畅通交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市交通局结合我市实际,日前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畅通交通工程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工作建议》。对此,市政府向广大相关交通管理专家、交通参与者、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可以以来信的方式提出宝贵意见。
均衡交通环境综合要素 用活城市现有道路资源
───西宁市交通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实施“畅通交通工程” 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工作建议
西宁市畅通交通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围绕畅通交通近期目标为统领,以认真落实畅通交通主要措施为抓手,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统筹规划、全员参与、监督保障等多措并举的推进手段,适度改善了局部道路的通行能力,但交通需求与道路承载能力、交通运行状态和服务水平、疏堵措施与政策保障等解决交通拥堵深层次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为巩固和深化《西宁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交通局关于西宁市畅通交通实施意见的通知》(宁政[2009]41号),完善和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整体功能,推动畅通交通的顺利实施,现结合西宁市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西宁市道路交通环境分析
目前西宁市城市交通动态运行特征和静态保障水平无法适应畅通交通的要求,尤其是交通参与者、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区道路承载能力等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成为当前加剧城市道路通行负担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城市效率的发挥,模糊了中心城市的定位。为此,我们采用实地抽样调查的方式,从以下方面对抽样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道路因素
1、对12小时市区出入口交通量调查。
调查对象:宁张公路、朝阳西路、柴达木路、西川南路、南川东路、宁互公路、峡口收费站、G109东出口;
调查显示:交通流量大的出入口路段分别为柴达木路(19408辆)、宁互公路(12425辆)、宁张公路(11409辆)、峡口收费站(10692辆)、南川东路(高峰小时交通量2191辆)、西川南路(10040辆);峡口收费站高速公路入口处进城车辆远高于出城车辆(进城9353辆、出城1339辆),其余出入口进出城车辆基本平衡。说明西宁市入境交通流量偏大,东西向交通流量大于南北向(东西向出入境交通流量42304辆/12h、穿越市区交通流量3547辆/12h,南北向出入境交通流量28759辆/12h、穿越市区交通流量727辆/12h)。
2、对北川—南川、湟水河跨河桥交通量调查。
调查对象:天峻桥、门源桥、朝阳桥、七一桥、五四桥、西关桥、昆仑桥、六一桥、海山桥、湟水桥、海湖桥、新宁桥、长江路桥、五一桥、建国路桥、湟中桥、明杏桥、团结桥。
调查显示:新宁桥(54909辆)、建国路桥(49325辆)、五四桥(40898辆)、西关桥(36307)等交通流量大。
3、对主要交叉口交通量调查。
调查对象:五四大街/新宁路、祁连路/五一路、冷湖路/五四大街、黄河路/西关大街、长江路/七一路、黄河路/五四大街、海湖路/昆仑路、东关大街/共和路、黄河路/昆仑西路、秀水路/小桥大街、小桥大街/柴达木路、七一路/建国路、胜利路/同仁路、互助路/湟中路、八一路/收费站、柴达木路/湟水路、长江路/昆仑路、长江路/西关大街、朝阳西路/门源桥、德令哈路/八一路、海晏路/海湖路、湟中路/八一路、明杏桥/八一路、南川东路/海山桥、南山路/南大街、宁互公路/互助路、宁张公路/天峻路、七一路/五一路、祁连路/长江路、祁连路/建国路、天峻路/朝阳西路、西关大街/新宁路、新宁路/胜利路、昆仑路/德令哈路、南川东路/六一路。
调查显示:长江路/昆仑路(98009辆)、小桥大街/柴达木路(84336辆)、新宁路/胜利路(78161辆)、胜利路/同仁路(74578辆)、祁连路/建国路(68440辆)、黄河路/五四大街(65932辆)、七一路/五一路(64076辆)、五四大街/新宁路(63334辆)、东关大街/共和路(59372辆)、七一路/建国路(56244辆)、秀水路/小桥大街(55168辆)、长江路/西关大街(54564辆)、黄河路/西关大街(53610辆)等交叉口交通流量大。
4、对不同等级道路平均车速调查。
调查对象:快速路(昆仑西路、昆仑东路);主干路(胜利路、柴达木路、宁张公路、祁连路、长江路、南川东路、五四大街、八一路、建国路、互助路);次干路(东大街、南山路、七一路、德令哈路、北大街、同仁路、黄河路、西关大街、朝阳西路、海晏路、冷湖路、共和路);支路(礼让街、交通巷、南关街)。
调查显示:西宁市各等级道路平均车速33.2㎞/h;比对不同等级道路百万人口城市车速指标,快速路相差27.8㎞/h、主干路相差15.3㎞/h、次干路相差8㎞/h、支路相差3.1㎞/h。需通过交通管控措施提高道路平均车速,重点对环大十字周边交通干道和市区交通主干道加强交通管理。
存在问题:西宁市中心城区已形成高密度交通流量,老城区90%以上路段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城市道路资源已达到饱和甚至超饱和,现有路网无法分流交通流量,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行车延误。
原因分析:西宁市路网布局受“三川一水”水系的分割、带状城市布局的限制和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宁大铁路支线的影响,路网密度已达到规范,干道分布较密集,路网成网率低,节点通行能力弱,“微循环”系统缺,干路系统空间布局不均衡,道路通达性不高,制约了路网整体效能的发挥。
解决办法:在难以对中心城区进行大规模路网改造的情况下,将市区交通规划着力点由道路建设调整到交通政策和分流措施的制定上,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改善路网结构,拓展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城市高架、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等多层次骨干网络,加强城市次干路与支路的“微循环”系统建设,减少“断头路”和车流不畅的节点,减小道路交通容量。
(二)行人因素
1、对人行横道利用率调查。
调查对象:长江路、互助路、祁连路、新宁路、胜利路、宁张公路、七一路、东关大街、七一路、西关大街、共和路、五一路、同仁路、海晏路、朝阳西路。
调查显示:人行横道平均利用率32.7%,应通过合理管制手段和设施提高行人遵章率。
2、对交叉口行人违章率调查。
调查对象:黄河路/胜利路、五四大街/新宁路、胜利路/新宁路、昆仑路/同仁路、西大街/长江路、祁连路/小桥大街、五一路/花园北街、祁连路/长江路、门源路/朝阳西路、滨河南路/五一路、南关街/南大街、八一路/德令哈路、建国大街/七一路、建国大街/互助路、湟中路/互助路、东关大街/共和路。
调查显示:交叉口平均行人违章率39.8%,主要是湟中路/互助路(50.7)、祁连路/长江路(49.5)、五一路/花园北街(47.5)、八一路/德令哈路(46.3)、昆仑路/同仁路(41.5)、滨河南路/五一路(41.3)、西大街/长江路(41.3)等,需通过合理的交通管制和设施降低违章率。
3、对道路功能的调查。
调查对象: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
调查显示:西宁市的干道系统过境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层次模糊、功能不清,使中心城区成为过境交通的中转站,城市主次干道客货运输流和人流交织混行,各类专业市场和长途客运站集聚市区,车流和人流的密集混行加剧了市区交通拥堵。
存在问题:西宁市出行人员中,企业和中小学生出行比例较大,且多采用步行和公交车方式上班、上学,出行路线较固定,道路功能层次不清,行人横穿道路设施缺少、斑马线发挥不了作用,行人违章率偏高。
原因分析:行人交通法规意识不强,过街设施缺乏,交通管理措施约束不够。
解决办法:通过交警和交通协勤员合力疏导秩序提高行人遵章率;通过修建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设置道路绿化带和人车隔离设施等降低行人违章率;通过明晰界定城市道路功能,合理区分车辆运行线路,加大交通管理辅助手段,解决车流和人流密集混行问题。
(三)车辆、停车场及交通管理因素
1、对静态交通基础设施调查。
调查对象:湟光、火车站、胜利路/交通巷、五四大街/新宁广场、大十字西宁书城、小桥大街、鸿宇宾馆、粮食局、青垦大厦、中心广场。
调查显示:西宁市停车场平均使用率69%,湟光、火车站、小桥大街、胜利路、五四大街停车场面积和泊位数不能满足现有车辆的停车需求;配建停车场短缺,单位院落停车场不能提供对外开放服务;尤其是大十字周边及市区次干路、支路、小街小巷占道停车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
2、对交通组织管理设施调查。
调查对象:市区主要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交叉口信号灯管理及交通组织措施。
调查显示:西宁市主要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基本上采用信号灯单点控制,在未饱和交通状态下尚能实施有效管理,在饱和交通状态下造成交通拥堵;交通组织措施与管理较粗放,像单行、限行、禁左等手段应用较少,科技化、智能化手段应用不够。
3、对车辆和路网均衡发展关系调查。
调查对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机动车保有量、路网布局现状和未来交通预测。
调查显示:按照《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增长的低限预测,2010年市区人口110万,2020年达到130万人;人均用地指标将由目前72.72㎡/人增加到105㎡/人;
西宁市建成区内道路总长422㎞,道路面积1116.5万㎡,路网密度4.94㎞/ k㎡,道路用地率为14.9%,人均道路面积14.4㎡/人;现状干道网密度为2.63㎞/ k㎡,平均干道间距761m;“四横十一纵一环”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
根据西宁市2005年至2009年5月份车辆增长情况,2005年新增车辆11791辆,2006年新增车辆13341辆,2007年新增车辆15965辆,2008年新增车辆21320辆,2009年1至5月份新增车辆15000辆,受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车价下调、车辆购置优惠政策的驱动,会大量刺激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在社会消费品销售统计的25类商品中,汽车销售额增长幅度占第10位,较2008年提升3位。按此增长趋势,3至5年后,西宁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和堵车现象就会凸显。
存在问题:城市道路网密度偏低,干道分布较为密集,交通运输效率不高,现有路网很难为城市交通管理、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以及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公共停车场建设滞后;外阜车辆无限制的拥入城市主城区,行车线路划分不合理,限行、禁行、单行道少,形成行驶车辆相互拥堵;交通组织管理科技化、智能化应用手段不够,现有静态交通设施和动态管控措施无法满足现状和未来交通发展需求。
原因分析:综合考虑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速度、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递增和路网补偿能力,未来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的持续增长将使现有道路资源的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集群对交通需求的刺激需要与城市内外交通高效对接,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对现状和未来城市路网调节补偿能力的供给矛盾使城市交通畅通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城市存量土地资源短缺,交通管理设施与手段在未饱和交通条件下适度满足,在饱和、超饱和交通条件下无法有序分流交通流量。
解决办法:采用线控、面控、单行、限行、禁左等交通管理设施与手段,对动态交通进行实时的组织与调整,在未饱和交通条件下降低车辆行驶延误,减少红灯停车次数,缩短车辆在路网内的行驶时间,提高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在饱和、超饱和交通条件下,使交通流有序行进,分流车辆,缓解堵塞;推广GPS、电子探测器、夏都一卡通等科技智能化应用手段,智能分析各路段交通拥堵情况,随时变换红绿灯通行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对信号系统的智能化识别,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打破城市路网南北发展的局限性,拓展环线路网空间分布格局,建立大交通经济运行交通圈,满足现状和未来交通发展需求。
(四)总体评价
根据对交通构成主要素的分析,影响城市畅通的主要问题有:
1、路网和车辆增长比不合理。截止2008年底,全市道路面积为910万㎡,机动车保有量为17万辆,2009年上半年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1.5万辆,增长10.7%,而城市道路面积只是通过街景整治增加约1万平方米,增长1.1%,机动车增长率是道路增长速度的10倍。
2、外来车辆禁行政策缺乏。自1990年以来西宁市客车年均增长率为12.94%,货车年均增长率4.41%,客货比例已由1990年的0.46:1调整为目前的1.51:1,虽提高了城市的机动化水平,刺激了客货运输量的增加,也刺激了外来机动车辆的流量和流向,使各种外来客货车辆大量涌入市区,加剧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3、公共停车场滞后。西宁市拥有公共停车场294家、停车泊位1.4万个(其中:地面停车场110 家、停车泊位5300 个;地下停车场22 家、停车泊位 1030个;利用人行道停车的 52 处、停车泊位 4930 个;利用行车道停车的 110 家、停车泊位3240 个),路外停车场占44﹪,占道停车占56﹪。相对于现有汽车保有量以及城市汽车数量的增长趋势,静态交通设施缺乏,尤其在宾馆、商场、医院、购物中心等繁华地带,很多车辆停靠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边,降低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4、行人横穿道路设施缺少。西宁市的人行横道的平均利用率32.9%,部分道路利用率很低,交叉口行人违章率较高,部分交叉口的行人违章率超过了40%,主要是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缺少,尤其在城市车辆运行的高峰时段,比如职工上下班时段,学生出行时段,区域居民出行时段,外来人口出行时段等都会造成行车速度缓慢,影响了社会效率并加重了大气污染。
5、交通管理手段落后。西宁市市区平面交叉口164处,有信号控制交叉口78处,行人过街信号控制交叉口17处,手触式人行信号灯2处,主要道路交叉口基本上采用了信号灯进行交通管理,部分交叉口设置了电子警察装置,灯控设施目前还停留在单点控制的状态,缺乏线控、面控等先进的交通管理手段与设施。城市交通流的组织与管理仍比较粗放,像单行、限行、禁左等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与组织手段应用较少,加之交通安全设施不到位、路面管理力度不大、交通违法行为处罚不到位等原因使部分路段交通拥堵成为顽症。
这些影响城市交通畅通的因素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带来城市发展进程与交通供给不相协调,路网现状和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手段、秩序治理方面与城市交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按目前交通环境分析和实际增长比例预测,西宁市机动车平均车速将以3—5个百分比逐年下降、平均行车延误以10—20秒/公里逐年延时、公共交通运行效率以5—10个百分点逐年降低、主干道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违章率按4—6个百分点逐年提高,3至5年后将会挤入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交通拥堵序列,形成马路停车场等一系列现象。
二、构建畅通交通的设想
“畅通交通”应以建立通畅、安全、公平、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即:通畅—城市交通机动化和可达性好、运行成本低;安全—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服务;公平—实现交通资源的公平分配,最大限度满足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绿色—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方式运输有机衔接、交通资源充分利用的“集约、节能、生态和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
需从近期和远期分步加以实施。近期主要以现有路网格局为依托,提高路网供应能力和道路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合理引导和控制私家车,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强化西宁市交通主枢纽地位,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远期主要以“十”字型发展轴线为骨架,拓展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路网和建设时序,发展以城市高架为主、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提升西宁市“宜居城市、旅游城市、门户城市”的中心地位。
三、深化实施畅通交通的建议
(一)平衡路网和车辆的增长比。
一是道路方面。由于受西宁地域地形的限制,大量修建平面道路是不实际的,所以今后除修建断头路、小街小巷道路外,主干路和次干路要考虑立体交通,逐步修建城市高架路。二是车辆方面。需要对新增车辆给于一定的限制,①对新购车采取有偿上牌。一方面可以筹到资金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另一方面适度减缓机动车辆的增长。②大力发展公交和出租汽车是调节私人小车增长的一个有效方式。③从调控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频率入手,通过采取符合市情的多种手段减少各类小汽车在城市中的无序和过度使用,加大小汽车的拥有成本和使用成本,减弱人们的买车意愿,减少小汽车出行和出租车空驶率,提高道路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二)限制外阜车辆进入主城区,减少行车压力。
要限定时间、路段、区域禁止外地车辆进入主城区。如8时至18时,东西大街、南北大街、东关大街、西关大街、南关街、小桥大街、五四大街等外阜车辆禁止通行。在东南西北城乡结合部修建四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截留外阜车辆穿行市区。
(三)修建停车场。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全面开放、社会参与、政府补贴、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均衡布局和合理控制城市存量土地,充分挖掘闲置土地潜力,增加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量,计划在老城区东大街、大十字、西门口、小桥大街、城西区主要街道开发建设停车场57个,停车泊位2951个;自建停车场20个,停车泊位2000个;对外开放停车场59个、停车泊位3731个;重点建设新宁广场、胜利路、南关街、园树、青藏花园等停车场。在解决停车场总量需求与供给深层次问题上,应加大停车场(库)配建力度,调动社会资源,对企事业单位已建成的停车场给予一定的刺激政策,全面向社会开放停车场对外服务,同时,尽早出台《西宁市停车场管理办法》,明晰停车场整体规划布局、经营与建设、管理主体等,为停车场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四)解决行人横穿道路设施缺少问题。
一是建设绿化带隔离设施,将现有的行道树坑变为绿化带,将路幅较宽的路段中央设置绿化隔离设施,即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又起到隔离作用。二是建设行人过街天桥,位置尽量靠近公交站点,并设置中间隔栏加强行人过街管理。
(五)解决交通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
1、近期构建徽循环路网。
路网走向:①设置北大街、解放路、教场街至西大街单向交通徽循环路网,有效解决东西大街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单向交通后加剧大十字交叉口交通拥堵的问题;②设置东大街、观门街、新隆巷、饮马街、文化街至北大街由东向西单向交通徽循环路网,有效解决东西大街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单向交通后加剧大十字交叉口交通拥堵的问题;③设置南关街、民主街、水井巷、南大街单向顺时针徽循环路网,有效疏通南关街/南大街交叉口交通流量;④设置黄岸巷至南川河东岸向南至五四大街单向交通徽循环路网,解决从长江路右行至小西门(中心广场以北)的社会车辆行驶至公交站点后与公交车辆冲突的问题;⑤设置五四大街(五四加油站西旁)向南至游园巷后东拐进入黄河路、五四大街(五四加油站西旁)向南50米西拐至高槽巷后进入西关大街2条单向交通,分流五岔路口和西关大街/黄河路交叉口交通流量;⑥设置青年巷由南向北、学员巷由北向南单向交通,分流南绕城路、西关大街和同仁路/西关大街交叉口交通流量。
构建目的:
利用现有各类小街小巷对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南关街、长江路、小西门(交警二中队门前丁字路口)小型车辆和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干道、交叉口交通流量流向进行合理分流,缓解城市干道的交通压力。
主要措施:
①借鉴香港设置单向交通徽循环系统的成功经验,在白天交通流量大的情况下通过单向交通徽循环系统可提高道路利用率,合理分配主干道和交叉口的交通流量流向,在夜间交通流量小的情况通过在单向交通徽循环系统内设置夜间临时停车泊位,适度缓解停车泊位供给不足的现状。
②将东大街(湟光—大十字)和西大街路面交通标线北面机动车道设置为社会车辆由东向西单向行驶专用道,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
③打通南川河东岸(三渝大酒店以南300米)至五四大街断头路,该环内只允许小汽车单向通行,其余车辆一律禁行,并适当调整丁字路口交通信号配时。
2、近期构建小循环(内环)路网。
路网走向:由长江路向北至长江路/七一路交叉口后,沿七一路至七一路/花园北街交叉口,经花园北街、湟光、花园南街至夏都大道后经南关街与长江路形成环路。
构建目的:
①对大十字东西南北大街街道两侧进行景观改造,提供绿色林阴步行道系统,打造无噪音区,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不仅提高大十字现代商业都市品味,也为全面打造商业步行区营造绿色、和谐的交通环境。
②解决小汽车交通需求过度膨胀与城市道路承载能力的矛盾,达到抑制内环私家车的增长和消费者的购车欲望,远期逐步形成中心商业步行区。
③通过交通管控措施,达到减少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
主要措施:
①大十字区域是西宁市的重要商业区,行人较多且交通不畅,应改造内环环线内南大街-北大街机动车专用道断面,将外侧设置为公交专用道,将东大街(湟光—大十字)和西大街路面交通标线南面机动车道设置为公交双向通行专用道,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环线内在7:00—20:00时间段4条大街禁止出租车及货车通行。
②将南关街、花园南街、东大街、西大街环路设置逆时针单向交通,其余路段沿用现有运行模式。
③在内环以内人行横道设置行人过街信号,并派出交通协勤员引导行人过街,加强同公安交警共同实施路面管控。
④五一路/七一路交叉口直行车流与左转车流互相冲突,通过展宽错位丁字路口的中间段、增加车道数、合理分配流向及采用联动信号等措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⑤将内环确立为商业步行区,取消路内临时停车泊位,不增建配建停车场,对院落停车采取对外开放服务,使用停车计时收费系统,缴纳高额停车费用;对已有的配建停车场或路上停车场使用停车计时收费系统,缴纳高额停车费用,增加以大十字为出行终点的小汽车出行费用,减少内环的小汽车交通量,同时对违章停车、不交费停车和超时停车进行严惩。
3、近期构建一环路网。
路网走向:由新宁桥向东沿柴达木路、祁连路至长江路桥,沿长江路桥向南至南绕城路,由南绕城路向西至新宁路,由新宁路向北至新宁桥。
构建目的:
①改善环线交通流量瓶颈处的流量流向,提高中心城区道路通畅水平。
②通过政策调整取消路内停车使马路加宽,优化停车泊位供给,加速泊位周转,推进停车产业化进程。
主要措施:
①新宁桥是新宁路、胜利路、海晏路交叉后向北进入小桥大街的主通道,交通混乱,通过在新宁路设置中间隔离绿化带,使出入秀水路和海西路的车只能右转,使其不影响上下十字路口车辆流向。
②五岔路口是胜利路、五四大街、黄河路与五四桥等城市干道形成的交叉口,交通混乱,应在五四大街与胜利路中间三角花园设置三角环岛,将五岔路口改造成十字路口,使胜利路负责西行车流、五四大街负责东行车辆,可减少该交叉口车辆拥堵。
③在一环以内人行横道设置行人过街信号,并派出交通协勤员引导行人过街,加强同公安交警共同实施路面管控。
④在胜利路(同仁路与新宁路之间)、五四大街(同仁路与新宁路之间)、南绕城路(花园南街与乐都路之间)、湟光义乌建设人行过街天桥,并设置隔离设施加强行人过街管理。在长江路(五四桥与西关大街之间)、长江路(西关大街与南绕城路之间)修建电梯式空中悬浮立体廊桥,与商业大楼空中对接,解决行人横穿马路问题。
⑤在一环以内和大十字商业中心区公交站点推广设置电子站牌,利用科技智能化手段感应公交车距离站点的位置、线路信息及到站时间,为市民出行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提升现代都市品位。
⑥交通分流方式采取取消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建设地下或立体停车场以解决存量土地紧缺的矛盾,区别不同地域、场所、时段,实行差别化停车政策,执行不同的停车收费标准,理顺地上地下、路外停车收费价格关系,拉大收费差距。
⑦一环内沿用现有运行模式,禁止大型载货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挂车等驶入。
4、近期构建二环路网。
路网走向:由西宁火车站沿建国路向南至南绕城路,由南绕城路向西至海湖路,沿海湖路向北至海湖桥,由海湖桥向东沿柴达木路、祁连路至西宁火车站。
构建目的:
①迫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和城市环境、交通堵塞的压力,取消汽车在城市发展的鼓励政策,增加公共交通的投入。
②构建东西向客货运输快速通道,均衡单向交通带来的交通流量流向分布特征,提高路网使用率,缓解局部交通拥堵。
③改变大型货运车辆、农用车辆等不分时序驶入市区带来的拥堵和环境污染。
④改变客运分担率的临界点,解决市内公共交通与私人汽车、出租车失衡的状态。
主要措施:
①南绕城路设置由西向东单向交通,并在交叉路口隔离绿化带设置渠化岛、配置人行过街信号,利用南山路调整交通流向;互助路、祁连路至海湖桥设置由东向西单向交通,并利用滨河路调整交通流向;其它路段沿用现有运行模式。
②朝阳西路/门源路等部分交叉口车辆运行混乱,通行能力低,需要进行交叉口渠化,完善标志标线,使车辆有序运行。
③昆仑路为三块板较宽道路,海湖路为四块板较宽道路,行人过街时间较长,应在东西向和北面隔离绿化带设置3个渠化岛,缩短行人通行时间;同时,在海湖路设置信号灯,保证行知路车辆的直行和左转。
④改造道路两侧机动车专用道断面,将外侧设置为公交专用道。
⑤在滨河南路/五一路交叉口等环路内设置行人过街信号,并根据行人分布特征在主要交叉口适度派出交通协勤员引导行人过街,加强同公安交警共同实施路面管控。
⑥环线内8:00—19:00禁止大型载货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挂车等驶入。
5、近期构建“十”字型三环路网。
路网结构:
东西向采用环型路网。路网走向:由峡口立交向南至南绕城路,沿南绕城路向西至通海路,沿通海路向北与柴达木路平面交叉,沿柴达木路向东经朝阳立交后进入兰西高速至峡口立交;南北向由西塔高速向北经园树立交、同仁立交、朝阳立交后沿宁大高速公路至大通。
构建目的:
①将客运站始发方向调整到4个出入口,以解决客运交通、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带来的道路承载负荷;
②主要分流八一路、七一路、夏都大道、胜利路、五四大街、西关大街、海晏路、冷湖路、互助路、南山路、南川东路、南川西路、西川南路、柴达木路、祁连路、宁张公路、朝阳西路等交通主次干道的交通流量和流向;
③缓解现状和未来4个出入口方向及中心城区交通流量迅速增长的矛盾。
④构建快速路系统和公共交通走廊,解决沿带状分布的密集交通流量和长距离交通。
⑤采取线控面控信号管理实时检测控制交叉口交通流量,避免车辆无故等待带来的行车延误,减轻交警指挥的劳动强度。
主要措施:
①优先对通海路的建设时序并加紧实施。
②路网规划以建设西川路网和完善东川路网为主、以建设南北川路网为辅。
③改造道路两侧机动车专用道断面,将外侧设置为公交专用道。
④取消兰西高速(小峡口—朝阳立交段)、西塔高速公路、西倒一级公路(西宁至湟源段)、宁大高速公路、宁互高速公路收费站,或将以上收费站的位置分别调整至平安、湟中、湟源、大通、互助县境域方向,采取疏堵并举措施,一方面控制过境交通和穿越市区交通流量,达到外堵的目的;另一方面解决收费站天然屏障,将高速公路纳入西宁市城市道路快速路,成为打通4个出入口和加强县城之间互联的客货运交通快速通道,达到内疏的目的。
⑤在峡口收费站修两条匝道,实现高速立交互通。
⑥在环线内设置行人过街信号,并加强行人过街的管理。
⑦在五四大街(通海路至五岔口)、东关大街至峡口立交建设线控信号交叉口。
⑧小桥十字至建北巷车辆实行禁左,以解决小桥大街交通拥堵现状。
⑨东西向采用单向交通运行方式,南北向采用双向混合运行方式。
6、远期构建外环路网。
路网走向:由峡口立交向南至凤凰山路,沿凤凰山路向西与西城大街立交,沿西城大街向北与丹拉国道立交,沿丹拉国道向东经天峻路立交后向东至宁互公路,由宁互公路向南至韵家口收费站,沿该收费站向东与峡口立交交汇,形成围绕中心城区大循环路网。
构建目的:
①解决东西向公路交通总量的贯通干道及与城北、西钢、物流园区、新建火车站北广场等货运仓储流通快速通道和4个出入口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带来的道路承载负荷。
②主要分担南绕城路、互助路、祁连路、柴达木路、宁互公路交通主干道的交通流量和流向。
③加强西宁周边县城互相交往的快速通道,避免县城间互往将中心城区作为中转站,缓解市区交通拥堵。
④缓解现状和未来4个出入口方向交通流量迅速增长的矛盾。
主要措施:
①在天峻路与宁大高速公路交汇处修建进出口匝道,打通北山隧道至宁互高速公路交汇,并在交汇处修建立交,将该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
②优先对凤凰山路、西城大街、丹拉国道的建设时序并加紧实施。
③在小桥大街(门源路与天峻路之间)、小桥大街(门源路与柴达木路之间)、五四大街(文汇路与文博路之间)、南绕城(文汇路与文博路之间)、海晏路(文博路与海湖路之间)、南绕城(文博路与海湖路之间)、五四大街(文博路与海湖路之间)、五四大街(冷湖路与海湖路之间)、五四大街(冷湖路与新宁路之间)、五四大街(新宁路与同仁路之间)、南绕城路(乐都路与五一路之间)、东关大街(乐都路与共和路之间)、共和路(夏都大街与东关大街之间)、柴达木路(建国路与湟中路之间)、七一路(乐都路与共和路之间)、建国路(东关大街与柴达木路之间),建设人行过街天桥,位置尽量靠近公交站点,并设置中间隔离绿化设施加强行人过街管理。
④环路采用双向混行运行方式。
7、近中期修建城市高架路。
打破西宁市城市道路系统地形、河流和现状路网的限制,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在南干道、七一路、建国路、小桥大街等修建高架路并将其连网,以满足交通流量发展需求。
8、中远期构建高速立交。
路网设想:
以火车站为中心,以东西南北4个出入口为节点,以兰西高速、西塔高速、宁大高速、西倒一级公路为骨架,以高速公交快客为载体,在火车站和东西南北4个出入口修建互通式高速立交,并与兰西高速、西塔高速、宁大高速、西倒一级对接,形成以火车站为中心,向4个出入口辐射的道路网络。
路网功能:
①实施西宁市未来城市发展空间战略,成为联系内外交通的综合枢纽,提升西宁市先行城市、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的现代化都市地位。
②以4个出入口作为公交客运场站枢纽、公共停车场、城乡交通一体化结点、物流中心等综合交通枢纽,使各种交通方式实现零距离接驳换乘,并限制进入市区的外来车辆及摩托车、农用车、拖拉机、挂车等。
③成为联结和疏通省、市内外交通流量的快速通道,也是分流中心城区交通流量的有效方式。
9、远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发展设想:
根据西宁市带状城市交通流特征,常规公共交通客运能力弱,且受到道路交通拥堵的干扰,带来长距离出行延误,而大运量轨道交通客运能力强,运营速度快,不受其他交通方式的干扰,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居民出行量的增加及出行距离的增长,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出租汽车为补充的交通体系建设是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
基本措施:
①构建高密度、高覆盖、高水平的公交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促进乘客、车辆、场站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公共汽车、高速公交快客、轨道交通之间的方便快捷换乘,以及城市交通与铁路、公路、民航等对外交通之间的有效衔接。
②建立多巴、曹家堡副中心城,鼓励在副城周边轻轨沿线地区进行高密度的建筑开发,促进城市中心区就业向郊区疏散,有效减轻超负荷的市内交通网负担。
四、配套措施
1、依托畅通交通领导小组,尽快成立交通远近期建设项目统筹决策机构,指导交通基础设施的稳步推进,对路网密度偏低、连通性差、交通拥堵严重的地段,要合理安排路网、行人通行、交通路面管控等建设项目的建设时序和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强势推进。
2、采取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协调督促、联席会议等方式,以居民交通出行满意度为主要宗旨,重点解决规划衔接和动态调整、项目建设计划和施工交通组织相统筹、建设计划与财政计划相协调、城市道路与市政管网相同步等资金、政策保障及监督机制,避免施工期间的交通拥堵和道路建成后因地下管网敷设带来的道路反复开挖。
3、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进一步调整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制定严格的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保证城市公交运行效率的有效提高和公共基础设施的优先发展,保证土地开发与交通发展协调一致。
4、强化并完善交通指挥中心相关管理系统建设,切实提高交通指挥控制中心指挥、调度、控制、诱导能力,提升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与指挥能力。同时,整合各类交通信息,通过媒体及时向交通参与者发布道路交通流量、行驶车速、路段堵塞程度、交通事故、道路施工、交通管制等出行信息。
5、利用科技化管理手段,积极推进路面视频信息资源共享、GPS、GPRS全球卫星定位调度和信息发布系统的运行管理,对公交车、出租汽车、客货运输车辆、出租汽车呼叫定位服务实行动态运行监管,全面推行夏都一卡通。
6、借鉴香港、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先进经验,对公共交通服务在进行优化线网布局、规范运营管理、科学调度指挥、合理设置站点、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优质服务和安全运营的同时,从交通管理、路网资源分配中寻找突破性解决办法,提高市民出行满意度。
7、建议模拟沙盘或开发研制模拟交通运行的计算机图形仿真软件,通过电视媒体(如公交车载电视)播放模拟仿真的实时过程,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研讨此次建议的效果可行性。
以上建议如无不妥,请转相关部门论证,必要时请市民广泛参与讨论。
西宁市畅通交通工程征求意见方案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