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笔者写了“美元、资产‘齐涨’或暗示美联储三个月后加息。今日,就这个题目做进一步探讨,侧重这种走势的前景、长期历史比较。
汇总统计,从10月1日至10月19日的13个交易日内,美元、商品“齐头并涨”的景观出现了3次。
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的强劲走势,并不出笔者的意外,几个月前所写“宏观经济‘堰塞湖’的蝴蝶效应”中即认为:后期将发生由资金推动向真实需求的转化,建议上游企业积极管理原材料库存、中下游企业也要对成本传递的趋势有所提防。现在看来,转化开始发生。体现在国际大宗商品指数的走势上看,10月初突破盘整近4个月的阶段性高点之后,不断创出新高。
至于美元反弹,目前看来:还主要是因受到货币当局表态支持的随机性因素、以及经过连续下跌之后的技术性反弹等。但是,已经隐含着美联储提前加息、促使美元启动一轮中级反弹的预期。从走势上看,今年3月初至今,美元指数已累计下跌15%、距离去年形成的“双底”仅有不过6%。
美元去年触底后,涨幅最高达到26%。与此同时,商品市场出现剧烈下跌。但今年的情况会有所不同,美国加息并不会形成对商品的打压。
概括起来,今年不同于去年的主要原因是有三点:一是美联储加息提升美元的内在价值,但经济复苏期的股市和商品市场仍具有较高投资或避险价值;二是从供求状况分析,在本次“救市”行动中,美国金融业仅从中央银行和债务担保获得的贷款就高达2.7万亿美元,目前这些资金还主要停留在金融机构内部,经济复苏信号进一步明朗,必然促使这些沉积资金流入市场;三是从美元地位上看,一些国家和机构在设法弱化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取消大宗商品以美元标价,也会进一步弱化美元与商品的关联度。
但是,转向基本面投资的路径有哪些问题?商品行情还能走多远?
就此,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商品指数在10月份突破前期高点,主要是澳元短期内升值、特别是对美元的升值,且不具有可持续性,美国加息就会开始逆转;另一种观点则认为,2003年-2007年的长期牛市会重现。
笔者的看法与上述皆不同,按时间序列做出的判断是:
一、在明年一月份之前(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的最早时间窗、可能先提高联邦存款准备
金率),商品将保持反弹势头,大涨小回、或持续微幅上涨的概率较高;
二、美联储启动紧缩政策之后,只要全球经济不出现意外情况、技术面走势正常,商品
仍不会受到过大打压,波动性可能会增加、品种显著分化(因供应端和需求端的不同特点,详见笔者10月13日的分析);
三、全球经济向正常增长过渡、各国政府加大力度消除前期定量宽松政策的影响之时,
商品行情将真正阶段性见顶、但会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位振荡,时间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
四、全球经济逐渐进入新平衡、资源消耗型消费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商品走势将出现缓步回落,并酝酿下一轮牛市。
五、最极端的情况是,如果商品短期内涨得过猛、超过了经济复苏的节奏,再加上暂时
被锁定在商业银行的巨大流动性被释放出来,就极可能诱发恶性通胀,情势就会朝相反方向转化——不仅经济复苏会二次触底、商品市场的盛宴也不会保持。
历史有多大程度的借鉴性?
笔者判断美国加息不会打压商品走势的最直接经验性依据,来自美国1978年的历史。当时,美联储为应对10%以上的通胀率,将利率推高至20%以上。尽管如此,资本市场依然保持上涨。当时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于美国政府维持美元的地位、控制通胀的信心不足;资产价格本身也在历史低位。中国香港,也在1981年出现过同样的情形。
而当前,主要因素基本都近似。美元地位甚至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正遭遇空前质疑;道琼斯指数尽管已上万点,但距离2007年10月的14198高点、至少还有40%的空间;已经反弹的商品指数距离去年7月初的614高点、还有24%的空间。
分析长期历史和深层原因,可作为洞悉未来走势的参照。从1956年开始至1971年的15年之间,商品市场经历了长期平稳阶段;从1972年至1980年,商品市场持续上涨、9年时间上涨近2倍;1981年至1986年,商品指数历时6年、累计下跌32%。1987年至1998年,经历了一轮20%、30%的振荡,随后又经历了3年的平稳期。2002年开始,商品市场开始新一轮牛市,至2008年7月,历时近7年的累计涨幅超过200%;当年7月中旬开始大跌,到当年底的跌幅高达47%,今年至今的反弹幅度超40%。
商品市场近50余年的历史表明:总体走势严格遵循“上涨——下跌—平稳”的规律;总趋势震荡向上,“异动”往往伴随全球经济或政治重大变化。譬如,始于1971年的大波动,起因是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终结;2001年的牛市,则直接源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工厂”地位强化增加了对商品的需求,美元也开始了大贬值周期。
同样的,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始于1981年的下跌,是美联储果断运用超高利率手段、经济逐渐回归常态,这种变化逐渐被市场认可,同时技术面也有回调需求;本轮的暴跌,有金融风暴的突发因素,剧烈反弹也因各国迅速出台“救市”措施,但是危机也促成了政经面的中长期变化——全球过度生产和消费,无论从观念还是现实,都将发生巨变。
时间周期,也具有相当参照性。近40年内,前两轮商品周期均表现为“上涨9年——调整6年(含下跌后的整理阶段)”。最近一轮的上涨仅持续了7年,但去年第至今已从底部反弹45%、可视为前期趋势的延续——可以预计,当反弹接近或超过去年的高位之后,也就距离真正的下跌不远了。这个时间是2011年或更早些时候,经济复苏进程与商品市场的周期性运动,于此得到统一。